|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8页 |
|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与问题 | 第11-14页 |
|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 ·电厂凝汽余热利用技术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低真空运行技术 | 第15页 |
| ·电动热泵技术 | 第15-16页 |
| ·吸收式热泵技术 | 第16页 |
| ·利用电动热泵降低热网回水温度 | 第16-17页 |
| ·Co-ah 系统介绍 | 第17-22页 |
| ·常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第18页 |
| ·吸收式换热的概念 | 第18-20页 |
| ·利用吸收式热泵逐级加热热网水的方法 | 第20-21页 |
| ·Co-ah 系统的构建 | 第21-22页 |
| ·Co-ah 技术进展 | 第22-23页 |
| ·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 第22-23页 |
| ·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 ·系统集成配置和运行调节研究的典型问题 | 第23-2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5-28页 |
| 第2章 大型供热机组凝汽余热利用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 | 第28-40页 |
| ·大型供热机组的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 ·机组抽汽流量与压力的分析 | 第30-32页 |
| ·机组最小冷却流量的分析 | 第32-35页 |
| ·机组最大抽凝比 | 第35-37页 |
| ·凝汽余热利用对机组发电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3章 Co-ah 系统模拟计算模型 | 第40-58页 |
| ·系统基本构成与运行特点 | 第40-41页 |
| ·系统各环节计算模型的介绍 | 第41-55页 |
| ·两类吸收式设备的计算模型 | 第41-49页 |
| ·常规换热热网调节计算模型 | 第49-51页 |
| ·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模型 | 第51-54页 |
| ·首站加热系统计算模型 | 第54-55页 |
| ·整体系统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4章 Co-ah 系统能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58-66页 |
| ·凝汽余热利用实现的目标 | 第58-60页 |
| ·基于凝汽余热利用的供热机组能效评价指标 | 第60-62页 |
| ·系统能效综合评价方法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5章 Co-ah 系统集成配置的研究 | 第66-90页 |
| ·首站加热系统配置的研究 | 第66-71页 |
| ·Co-ah 系统抽凝比 | 第66-67页 |
| ·机组冷端连接形式的选择 | 第67-71页 |
| ·系统性能优化的方向 | 第71-75页 |
| ·基于湿冷机组的系统 | 第71-73页 |
| ·基于空冷机组的系统 | 第73-75页 |
| ·关键系统设计参数的优化 | 第75-85页 |
| ·一次网回水温度和机组背压 | 第76-81页 |
| ·一次网供水温度和抽汽压力 | 第81-85页 |
| ·吸收式换热机组配置的研究 | 第85-88页 |
| ·对于湿冷系统 | 第86-87页 |
| ·对于空冷系统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6章 Co-ah 系统全工况运行调节的研究 | 第90-110页 |
| ·系统运行调节方式概述 | 第90-93页 |
| ·热网系统的运行调节 | 第91-92页 |
| ·供热机组的运行调节 | 第92-93页 |
| ·热网系统运行调节方式的研究 | 第93-98页 |
| ·热网运行调节曲线分析 | 第94-97页 |
| ·两种热网运行方式的能效分析 | 第97-98页 |
| ·供热机组运行调节方式的研究 | 第98-109页 |
| ·机组变背压运行思路的分析 | 第99-102页 |
| ·单元制机组变抽凝比运行思路的分析 | 第102-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 第7章 工程实践及系统性能实测 | 第110-123页 |
| ·工程概况与系统介绍 | 第110-114页 |
| ·工程概况 | 第110-111页 |
| ·系统介绍 | 第111-114页 |
| ·系统运行效果实测 | 第114-117页 |
| ·热网运行效果实测 | 第114-116页 |
| ·首站运行效果实测 | 第116页 |
| ·用户室内温度实测 | 第116-117页 |
| ·电厂运行实测与分析 | 第117-122页 |
| ·试验的目的 | 第117页 |
| ·试验测点布置及试验方法 | 第117-118页 |
| ·试验 1 的测试及分析 | 第118-119页 |
| ·试验 2 的测试及分析 | 第119-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 本文在理论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 第124页 |
| 本文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 第124-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