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以福建省石狮市永宁卫聚落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社会背景 | 第11页 |
·学术背景 | 第11页 |
·实际案例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理论总结 | 第13页 |
·实地调研 | 第13页 |
·调查研究 | 第13页 |
·多学科综合 | 第13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格式塔心理学视角 | 第14-15页 |
·建筑学视角 | 第15-16页 |
·规划学视角 | 第16页 |
·地理学视角 | 第16-18页 |
·社会学视角 | 第18页 |
·多学科视角下的评述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任务 | 第19-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格式塔心理学下的传统聚落景观 | 第22-33页 |
·格式塔心理学基础理论 | 第22-23页 |
·整体论 | 第22页 |
·同型论 | 第22-23页 |
·格式塔心理学的“心力场” | 第23页 |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 第23-26页 |
·图形与背景原理 | 第23-24页 |
·接近的原则 | 第24页 |
·相似的原则 | 第24-25页 |
·完形的倾向 | 第25-26页 |
·简化原则 | 第26页 |
·景观空间中的“心力场” | 第26-29页 |
·景观空间的形成 | 第27页 |
·景观空间中“心力场”的形成 | 第27-28页 |
·景观空间中的“心力场”类型 | 第28-29页 |
·景观中的“底图关系” | 第29-31页 |
·景观中“图底关系”的形成 | 第29-30页 |
·“图底关系”中的“图形属性” | 第30-31页 |
·传统聚落景观中的“格式塔心理学” | 第31-33页 |
·“格式塔心理学”运用依据 | 第31-32页 |
·“格式塔心理学”在聚落景观中的意义 | 第32-33页 |
第3章 传统聚落景观中的格式塔 | 第33-46页 |
·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的整体性认知 | 第33-35页 |
·传统聚落景观的定义 | 第33页 |
·聚落景观空间要素的分类 | 第33-34页 |
·传统聚落景观的整体性认知 | 第34-35页 |
·传统聚落景观空间中的”心力场” | 第35-42页 |
·传统聚落景观空间中“心力场”的组成要素 | 第35-38页 |
·传统聚落景观中的“心力场” | 第38-40页 |
·传统聚落景观空间中“心力场”的组织序列 | 第40-42页 |
·传统聚落景观中的“图底关系” | 第42-46页 |
·传统聚落景观中的“图底关系” | 第42-43页 |
·传统聚落景观中“图底关系”的互换性 | 第43-44页 |
·传统聚落景观中的特征把握 | 第44-45页 |
·传统聚落景观中的“完形倾向”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永宁古卫城景观特征分析 | 第46-79页 |
·永宁古卫城传统聚落景观的组成要素 | 第46-47页 |
·影响永宁古卫城传统聚落景观的因素 | 第47-51页 |
·自然因素 | 第47-50页 |
·社会因素 | 第50-51页 |
·“龟”形传统聚落形态 | 第51-52页 |
·永宁古卫城的街巷景观分析 | 第52-58页 |
·街巷结构 | 第52-53页 |
·街巷尺度 | 第53-54页 |
·街巷空间形态构成元素分析 | 第54-58页 |
·永宁古卫城的传统建筑特色 | 第58-64页 |
·建筑类型 | 第58页 |
·建筑布局 | 第58-62页 |
·院落空间 | 第62-64页 |
·建筑细部 | 第64-69页 |
·屋顶 | 第64-65页 |
·门窗 | 第65-66页 |
·墙面 | 第66-68页 |
·建筑立面“图形属性” | 第68-69页 |
·雕刻 | 第69页 |
·永宁古卫城其他景观分析 | 第69-71页 |
·水井 | 第69-70页 |
·沟渠 | 第70页 |
·古树 | 第70-71页 |
·永宁老街整体景观特征分析 | 第71-78页 |
·老街的整体景观特征 | 第71-77页 |
·老街与其他街道的关系 | 第77-78页 |
·永宁古卫城整体景观特征 | 第78-79页 |
第5章 永宁古卫城传统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规划 | 第79-90页 |
·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 第79-80页 |
·永宁古卫城传统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的目的 | 第80页 |
·保护对象及保护与更新模式 | 第80-82页 |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 第80页 |
·“龟”形传统聚落形态保护与更新 | 第80页 |
·街巷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 第80-81页 |
·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81页 |
·标志物的保护与更新 | 第81页 |
·非物质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 第81-82页 |
·保护层次划分及保护范围 | 第82页 |
·永宁老街街道景观的保护更新措施 | 第82-90页 |
·永宁老街景观空间结构的保护与更新 | 第82-83页 |
·永宁老街景观空间序列的保护与更新 | 第83-85页 |
·永宁老街景观空间围合界面的保护与更新 | 第85-89页 |
·永宁老街景观中绿植的保护与更新 | 第89页 |
·永宁老街非物质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 第89页 |
·老街景观规划总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主要成果 | 第90页 |
·存在不足 | 第90-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