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1. 导论 | 第14-1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比较法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方法 | 第15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15页 |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15-16页 |
2. 环境公益诉讼概述 | 第16-24页 |
·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7页 |
·环境公益诉讼的产生背景 | 第17-19页 |
·环境公益诉讼产生受到了政治的强烈影响 | 第18页 |
·文化保障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产生 | 第18页 |
·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产生 | 第18-19页 |
·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特点 | 第19-21页 |
·进行起诉的主体比较广泛 | 第19页 |
·诉讼对象的不确定性 | 第19页 |
·诉讼结果影响的范围较大 | 第19-20页 |
·诉讼目的的公益性 | 第20页 |
·高度的前瞻性 | 第20页 |
·技术要求的复杂性 | 第20-21页 |
·环境公益诉讼的种类 | 第21-22页 |
·环境公益诉讼的意义 | 第22-24页 |
·它有利于环境公共政策的形成 | 第22-23页 |
·它有利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23页 |
·它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 第23-24页 |
3.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扩张的原因 | 第24-42页 |
·原告资格的概念 | 第24页 |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概念 | 第24-26页 |
·必须存在着造成环境损害的违法行为 | 第25页 |
·出现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遭到不法行为损害的情形 | 第25页 |
·不法行为需与损害结果、相关主体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 第25页 |
·遭受环境损害的主体须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 | 第25-26页 |
·国外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 | 第26-34页 |
·美国 | 第26-28页 |
·英国 | 第28-29页 |
·德国 | 第29-30页 |
·法国 | 第30-31页 |
·印度 | 第31-33页 |
·日本 | 第33-34页 |
·我国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 | 第34-36页 |
·法方面 | 第34-35页 |
·司法实践方面 | 第35-36页 |
·国内外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的得出的启示 | 第36-38页 |
·完善立法,保证立法的实施是确保环境公益诉讼良好发展的关键 | 第36-37页 |
·我国应适度的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范围 | 第37-38页 |
·大力发挥环保团体在环境公益诉讼保护中的作用 | 第38页 |
·理顺法律移植与法律继承二者之间的关系 | 第38页 |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亟需扩张的原因 | 第38-42页 |
·境自身特点需要原告资格的扩张 | 第39页 |
·只有将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扩张才能保护那些具有公共性质的自然环境 | 第39页 |
·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扩张可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只有直接利害关系人才能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 第40页 |
·环保团体以及其他机构在我国很难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 第40-41页 |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相应的扩张 | 第41页 |
·只有将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扩张才能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 第41-42页 |
4.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该如何扩张 | 第42-55页 |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的依据 | 第42-47页 |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 | 第47-55页 |
·公民个人 | 第47-49页 |
·环境保护团体 | 第49-50页 |
·检察机关 | 第50-51页 |
·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 第51-52页 |
·赋予律师以及律师协会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52-53页 |
·赋予与环境相关的科研机构以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53页 |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扩张后可能带来的问题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