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分枝杆菌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11-14页 |
·分枝杆菌的系统进化 | 第11-12页 |
·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的技术方法 | 第12-14页 |
·分枝杆菌中硝基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 | 第14-18页 |
·分枝杆菌中的硝基还原酶基因 | 第14-16页 |
·分枝杆菌中硝基还原酶的获取 | 第16-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国北方五省结核分枝杆菌的群体遗传关系 | 第20-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菌株 | 第20-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基因分型 | 第22-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实验结果 | 第23-29页 |
·24个VNTR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 | 第23-26页 |
·个体水平系统发育分析 | 第26-27页 |
·北京谱系MTB最近共祖年代计算 | 第27-29页 |
·五省北京谱系MTB的分子方差分析 | 第29页 |
·讨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硝基还原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硝基还原酶基因所编码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 第33页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Nrd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 第34页 |
·Nrd蛋白的功能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Nrd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硝基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 第38-55页 |
·实验材料 | 第38-43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40页 |
·仪器设备 | 第40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40-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50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页 |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第43-44页 |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44页 |
·TA克隆 | 第44-45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双酶切鉴定 | 第45-46页 |
·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6-47页 |
·硝基还原酶的诱导表达 | 第47页 |
·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47-48页 |
·包涵体蛋白的纯化 | 第48-49页 |
·柱再生 | 第49页 |
·重组蛋白的鉴定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PCR扩增 | 第50-51页 |
·pGMT-Nrd重组质粒鉴定 | 第51-52页 |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52-53页 |
·目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硝基还原酶的透析复性及活性分析 | 第55-63页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仪器设备 | 第55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透析袋的处理 | 第56-57页 |
·包涵体蛋白溶液透析 | 第57页 |
·透析复性后蛋白溶液的浓缩 | 第57页 |
·SDS-PAGE检测复性后目的蛋白纯度 | 第57页 |
·浓缩后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酶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复性后目的蛋白的SDS-PAGE电泳检测 | 第59-60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60页 |
·硝基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硝基还原酶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63-74页 |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实验菌株 | 第63-64页 |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仪器设备 | 第64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目的蛋白表达量的重要因素 | 第64-65页 |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 第65页 |
·Box-Behnken设计 | 第65-66页 |
·实验验证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Plackett-Burman设计显著因素的筛选 | 第66-67页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67-68页 |
·显著因素最佳水平的确定 | 第68-70页 |
·响应面图直观分析 | 第70-72页 |
·实验验证 | 第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后续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