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恢复性司法概述 | 第11-16页 |
一、 恢复性司法的产生 | 第11-12页 |
二、 恢复性司法内涵 | 第12-13页 |
(一) 程序定义 | 第12-13页 |
(二) 价值定义 | 第13页 |
三、 恢复性司法引入司法实践的模式 | 第13-16页 |
(一) 受害人—加害人会谈/调解(Victim - Offender Mediation) | 第14页 |
(二) 家庭成员/小组会议(Family Group Conferencing) | 第14-15页 |
(三) 圆桌会议/圈子/团体处刑令(Circle Sentencing) | 第15页 |
(四) 社区恢复委员会(Reparative Community Boards)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理论维度分析 | 第16-25页 |
一、 我国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 思想基础:我国传统法律思想与和谐社会理念相契合 | 第16-17页 |
(二) 政策基础: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17-19页 |
(三) 制度基础:蕴含于现行的刑事法律中 | 第19-20页 |
(四) 社会基础:社区矫正被列入《刑法》 | 第20-21页 |
二、 恢复性司法与法律权威 | 第21-22页 |
三、 恢复性司法的核心价值 | 第22-25页 |
(一) 秩序的重建 | 第22-23页 |
(二) 正义的恢复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实践 | 第25-33页 |
一、 我国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立法与实践现状 | 第25-27页 |
(一) 我国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25-26页 |
(二) 我国当前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实践状况 | 第26-27页 |
二、 对我国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实践评析 | 第27-30页 |
(一) 满足受害人的物质赔偿与精神安慰 | 第27-28页 |
(二) 利于解决刑事冲突,确立科学犯罪观和惩罚观 | 第28-29页 |
(三) 短期自由刑减少,有利于司法资源配置优化 | 第29-30页 |
三、 我国适用恢复性司法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一) 恢复性司法实践缺乏法律支持 | 第30页 |
(二) 社区未真正参与恢复性司法过程之中 | 第30-31页 |
(三) 恢复性司法的正义价值未能真正实现 | 第31-32页 |
(四) 恢复性司法的案件适用范围过于狭窄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建构我国恢复性司法框架 | 第33-40页 |
一、 明确恢复性司法的法律定位 | 第33-34页 |
二、 明确恢复性司法在我国适用的范围 | 第34-35页 |
(一) 明确法律适用的案件范围 | 第34-35页 |
(二) 明确对重大案件的不能适用 | 第35页 |
三、 规范恢复性司法的操作程序 | 第35-38页 |
(一) 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程序性条件 | 第35-36页 |
(二) 适用恢复性司法的阶段 | 第36-37页 |
(三) 明确恢复性司法专门的中立机构办理 | 第37-38页 |
(四) 明确恢复性司法协议的法律效力 | 第38页 |
四、 建立恢复性司法的相关配套措施 | 第38-40页 |
(一) 建立恢复性司法的监督程序 | 第38-39页 |
(二) 建立恢复性司法与社区矫正的真正对接机制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