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机械设备的腐蚀与防护论文--油气开采机械设备的腐蚀与防护论文

延长油田注水管线内腐蚀机理及防腐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管线钢内部腐蚀及腐蚀速率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管线钢内腐蚀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管线钢内腐蚀速率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16-19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技术研究路线第17-18页
     ·主要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延长油田注水管线腐蚀规律研究第19-37页
   ·实验参数的确定第19-21页
   ·静态条件下管线钢腐蚀规律研究第21-25页
     ·温度对腐蚀影响研究第21-23页
     ·时间对腐蚀影响研究第23-25页
   ·动态条件下管线钢腐蚀规律研究第25-36页
     ·动态模拟实验理论基础第25-28页
     ·动态模拟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第28-29页
     ·动态下温度对管线钢影响规律研究第29-34页
     ·流速对腐蚀速率影响规律研究第34-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延长油田注水管线电化学腐蚀机理研究第37-49页
   ·极化曲线法研究温度对延长注水管线腐蚀影响第37-43页
     ·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第37-40页
     ·余家坪水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极化曲线第40-42页
     ·极化曲线法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2-43页
   ·阻抗谱法研究温度对延长油田注水管线腐蚀影响第43-47页
     ·不同温度下电化学阻抗谱测量实验数据第43-45页
     ·阻抗谱法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第45-47页
   ·延长油田管线钢的腐蚀机理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延长油田注水管线腐蚀预测模型第49-64页
   ·管线钢常用的预测模型第49-51页
     ·腐蚀模型第49-50页
     ·磨损模型第50-51页
   ·数据拟合方法第51-53页
     ·最小二乘法拟合原理第51-52页
     ·用多项式做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第52-53页
     ·用指数做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第53页
   ·管线钢腐蚀数据分析及数学模型建立第53-63页
     ·静态实验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3-57页
     ·动态实验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7-62页
     ·模型验证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延长油田注水管线缓蚀剂研究及评价第64-104页
   ·缓蚀剂的基础知识第64-67页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第64页
     ·影响缓蚀剂作用的因素第64-65页
     ·国内外缓蚀剂的研究展望第65-66页
     ·缓蚀剂评价的实验研究第66-67页
   ·缓蚀剂研制的理论依据第67-68页
   ·失重法对缓蚀剂缓蚀效果评价第68-85页
     ·余家坪水质加HJF-94缓蚀剂最佳浓度的确定第70-72页
     ·余家坪水质加ODD缓蚀剂最佳浓度的确定第72-73页
     ·余家坪水质加TC-610缓蚀剂最佳浓度的确定第73-76页
     ·余家坪水质加CQ-HO2缓蚀剂最佳浓度的确定第76-78页
     ·余家坪水质加LED缓蚀剂最佳浓度的确定第78-80页
     ·五种缓蚀剂最佳浓度下的腐蚀速率的比较第80页
     ·动态下缓蚀剂的复配实验第80-81页
     ·缓蚀剂TC-610的成膜性实验第81-84页
     ·小结第84-85页
   ·阻抗谱法对缓蚀剂的缓蚀效果评价第85-97页
     ·阻抗谱法评价余家坪水样加TC-610缓蚀效果第85-88页
     ·阻抗谱法评价余家坪水样加HJF-94缓蚀效果第88-90页
     ·阻抗谱法评价余家坪水样加CQ-HO2缓蚀效果第90-93页
     ·阻抗谱法评价余家坪水样加LED缓蚀效果第93-97页
     ·小结第97页
   ·极化曲线法对缓蚀刹的缓蚀效果评价第97-103页
     ·极化曲线法评价余家坪水样加入CQ-HO2的缓蚀效果第97-100页
     ·极化曲线法评价余家坪水样加入TC-61O的缓蚀效果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延长油田注水管线防腐蚀措施研究第104-108页
   ·采用合适的内涂层第104页
   ·控制运行参数第104页
   ·加入缓蚀剂第104-105页
   ·采用阴极保护技术第105-106页
   ·做好在线监测和检测工作第106-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7章 结论及建议第108-110页
   ·结论第108-109页
   ·建议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18-119页
附录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实践育人视野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研究
下一篇:双管程浮头式无机膜反应器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