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性分析 | 第17-28页 |
·保障性住房的公共产品特性 | 第17-23页 |
·保障性住房的内涵 | 第17-19页 |
·公共产品的一般分析 | 第19-22页 |
·保障性住房的公共产品特性 | 第22-23页 |
·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特性 | 第23-28页 |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系统论的一般分析 | 第24-26页 |
·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和分析质量管理体系 | 第26-28页 |
第3章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过程质量问题分析 | 第28-44页 |
·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保障性住房在开发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 第29-33页 |
·保障性住房在开发建设中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 第33-44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央政府政策与地方政府利益的不协调 | 第33-34页 |
·保障性住房公共产品特性与开发商逐利性的不协调 | 第34-36页 |
·保障性住房开发商质量管理与承建商行为选择的不协调 | 第36-38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与工期要求、售价限制的不协调 | 第38-41页 |
·保障性住房供配机制监管需求性与监管缺失的不协调 | 第41-44页 |
第4章 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44-72页 |
·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体系 | 第44-55页 |
·各质量参与主体质量管理职能定位 | 第44-48页 |
·各质量参与主体良性互动,激励与约束并存 | 第48-55页 |
·形成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的构想 | 第55页 |
·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体系 | 第55-62页 |
·全面质量管理 | 第56页 |
·三控制管理方法 | 第56-57页 |
·工序质量绩效管理方法 | 第57-60页 |
·形成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方法体系的构想 | 第60-62页 |
·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体系 | 第62-72页 |
·保障性住房项目施工前质量管理 | 第62-65页 |
·保障性住房项目施工中质量管理 | 第65-67页 |
·保障性住房项目施工后质量管理 | 第67-70页 |
·保障性住房信息化质量管理的程序设计 | 第70页 |
·形成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程序体系的构想 | 第70-72页 |
第5章 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 | 第72-83页 |
·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选择 | 第72-74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72-7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73-74页 |
·保障性住房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4-78页 |
·构建保障性住房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 第74页 |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 第74-78页 |
·保障性住房质量管理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78-79页 |
·保障性住房质量管理体系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算例 | 第79-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