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 问责官员复出的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四、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8-22页 |
(一) 行政问责制 | 第18-20页 |
(二) 问责官员复出机制 | 第20-22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 权责统一论 | 第22-23页 |
(二) 代议民主理论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我国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历史沿革与原因分析 | 第26-34页 |
一、 我国问责官员复出制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一) 非典以前我国的行政问责制 | 第26-27页 |
(二) 非典以后我国的行政问责制 | 第27-28页 |
二、 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4页 |
(一) 问责复出的法律与制度不完善 | 第28-30页 |
(二) 问责复出程序不透明 | 第30-31页 |
(三) 问责复出的监督机制不严格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对策 | 第34-44页 |
一、 健全问责官员复出的行政法律规范制度 | 第34-36页 |
(一) 制定《行政问责法》 | 第34-35页 |
(二) 制定《公职人员道德法》 | 第35页 |
(三) 明确问责官员的复出程序 | 第35-36页 |
二、 完善问责官员复出程序 | 第36-37页 |
(一) 问责官员分类管理 | 第36页 |
(二) 制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 | 第36-37页 |
(三) 明确问责官员复出年限与级别 | 第37页 |
三、 完善多元社会监督约束机制 | 第37-40页 |
(一) 实现问责官员复出的信息公开 | 第38-39页 |
(二) 实现监督的多种途径 | 第39-40页 |
(三) 强化监督执行力 | 第40页 |
四、 配套制度建设 | 第40-44页 |
(一) 建立跟踪考核制度 | 第40-41页 |
(二) 建立复出责任追究机制 | 第41-42页 |
(三) 推进社会行政问责文化建设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著作类 | 第46-47页 |
论文类 | 第47页 |
其他类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