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

“人—自然”耦合下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及其防治区划应用--以湖北省为例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1. 绪论第15-30页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5-17页
     ·选题背景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7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8页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第17-24页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尺度第24-26页
     ·土壤侵蚀区划治理第26-28页
   ·现存问题及不足第28-30页
2.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30-37页
   ·研究目标第30页
   ·研究内容第30-31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31-34页
   ·数据收集与整理第34-37页
     ·数据来源第34页
     ·数据收集第34页
     ·数据整理第34-37页
3. 研究区概况第37-42页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第37-40页
     ·地理位置第37页
     ·地质地貌第37-38页
     ·气候第38-39页
     ·水文第39页
     ·土壤第39-40页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第40-42页
     ·人口结构第40页
     ·经济发展状况第40-41页
     ·基础建设状况第41页
     ·产业发展状况第41-42页
4. 基于PLS的土壤侵蚀驱动因素选择第42-77页
   ·土壤侵蚀驱动因素基础指标体系第42-52页
     ·建立基础指标体系的意义与原则第42-43页
     ·评价基础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3-52页
   ·PLS模型简介第52-56页
     ·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方法第52-54页
     ·交叉有效性检验第54-55页
     ·主成分分析第55页
     ·典型相关与精度分析第55-56页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变量选择及贡献率分析第56-60页
   ·湖北省土壤侵蚀驱动因素选择第60-75页
     ·土壤侵蚀相关因子建模与分析第61-70页
     ·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选择第70-75页
   ·小结第75-77页
5. 区域土壤侵蚀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化第77-105页
   ·土壤侵蚀及其驱动因素空间分异研究方法第77-81页
     ·空间自相关第78-79页
     ·热点分析第79-80页
     ·GWR及其模型估计方法第80-81页
   ·土壤侵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静态分析第81-90页
     ·土壤侵蚀静态空间分布特征第81-82页
     ·土壤侵蚀相关因素空间异质性分析第82-90页
   ·土壤侵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空间异质性动态分析第90-103页
     ·土壤侵蚀空间变化特征第90-97页
     ·土壤侵蚀驱动因素空间异质性动态分析第97-103页
   ·小结第103-105页
6. 土壤侵蚀驱动因素在区划中的应用第105-145页
   ·土壤侵蚀区划第105-109页
     ·土壤侵蚀区划概念和内涵第105页
     ·土壤侵蚀区域划分原则第105-107页
     ·土壤侵蚀分区指标的筛选第107-108页
     ·区划单元的确定与方法第108-109页
   ·土壤侵蚀一级区划第109-117页
     ·土壤侵蚀一级区划第110-112页
     ·一级区划子区域概况第112-114页
     ·一级区划下子区域土壤侵蚀分布时空差异特征第114-117页
   ·一级区划下土壤侵蚀驱动因素分区研究第117-141页
     ·一级区划分区土壤侵蚀驱动因素的建模与结果评价第117-120页
     ·分区静态动态土壤侵蚀驱动分析——以秦巴山为例第120-126页
     ·土壤侵蚀一级区划动态影响因素特征比较第126-136页
     ·一级区划土壤侵蚀驱动因素分析结果第136-141页
   ·土壤侵蚀二级区划第141-144页
   ·小结第144-145页
7. 湖北省土壤侵蚀分区治理与对策第145-154页
   ·秦巴山地区(HB-Ⅰ)第146-148页
   ·鄂渝山地区(HB-Ⅱ)第148-149页
   ·南阳盆地大洪山地区(HB-Ⅲ)第149-150页
   ·江汉平原及其周边丘陵区(HB-Ⅳ)第150-151页
   ·桐柏山大别山地区(HB-Ⅴ)第151-153页
   ·幕阜山九岭山地区(HB-Ⅵ)第153页
   ·小结第153-15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54-159页
   ·主要结论第154-156页
   ·本文创新点第156-157页
   ·展望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
下一篇:水稻抗逆转录因子SNAC1靶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