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稀矿山式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控矿模式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内外VMS矿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同生断层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东川稀矿山式铜铁矿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8页 |
·取得的认识和主要成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4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1页 |
·西昌滇中地区铜、铁矿床分布 | 第21-22页 |
·裂谷成矿地质背景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矿田地质概况 | 第24-33页 |
·地层 | 第25-28页 |
·构造 | 第28-31页 |
·南北向构造 | 第29-30页 |
·东西向构造 | 第30-31页 |
·岩浆岩 | 第31页 |
·矿产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3-48页 |
·地层 | 第34-35页 |
·构造 | 第35-38页 |
·褶皱 | 第35页 |
·断裂 | 第35-38页 |
·岩浆岩 | 第38-40页 |
·火山岩 | 第39页 |
·侵入岩 | 第39-40页 |
·矿体特征 | 第40-42页 |
·矿石特征 | 第42-46页 |
·矿石类型 | 第42-43页 |
·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 | 第43-45页 |
·矿石化学组分 | 第45页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5页 |
·矿石矿物的镜下鉴定特征 | 第45-46页 |
·围岩蚀变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 第48-66页 |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48-56页 |
·硫同位素 | 第48-51页 |
·碳氧同位素 | 第51-56页 |
·流体包裹体 | 第56-63页 |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第57页 |
·均一温度 | 第57-59页 |
·包裹体气液相成分 | 第59-63页 |
·黄铜矿Re-Os定年及物源示踪 | 第63-65页 |
·Re-Os定年及地质意义 | 第63-64页 |
·Re-Os同位素示踪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断陷盆地构造控矿 | 第66-84页 |
·东川因民组沉积相及稀矿山断陷盆地 | 第67-68页 |
·同生断层判断依据 | 第68-73页 |
·F_(44)断层 | 第69-71页 |
·金箔箐断层 | 第71页 |
·F_3断层 | 第71-73页 |
·断裂地球化学 | 第73-81页 |
·主量元素 | 第75-77页 |
·微量元素 | 第77-80页 |
·稀土元素 | 第80-81页 |
·同生断层控矿作用总结 | 第81-84页 |
·落因断裂 | 第81页 |
·F_(44)断层 | 第81-82页 |
·金箔箐断层 | 第82页 |
·F_3断层 | 第82-84页 |
第七章 矿床成因探讨 | 第84-89页 |
·与VMS型矿床的对比 | 第84-85页 |
·与BIF型矿床的对比 | 第85-87页 |
·矿床成因探讨 | 第87页 |
·矿床构造控矿模式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附录 | 第100-101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10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