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橙G和曙红B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6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核酸定量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7-11页 |
·光度分析法 | 第7-8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7页 |
·测糖法 | 第7-8页 |
·测磷法 | 第8页 |
·化学发光法 | 第8-9页 |
·荧光分析法 | 第9-10页 |
·有机染料探针 | 第9页 |
·金属离子探针 | 第9-10页 |
·金属离子配合物探针 | 第10页 |
·药物型探针 | 第10页 |
·电化学分析法 | 第10页 |
·电化学发光法 | 第10-11页 |
·共振光散射法 | 第11页 |
·核酸共振光散射探针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有机染料探针 | 第11-12页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探针 | 第12页 |
·金属离子和金属配合物探针 | 第12-13页 |
·药物型探针 | 第13页 |
·其它试剂 | 第13页 |
·小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13-14页 |
·共价结合 | 第13页 |
·非共价结合 | 第13-14页 |
·静电作用 | 第13-14页 |
·沟槽作用 | 第14页 |
·插入作用 | 第14页 |
·远程组装与外围结合 | 第14页 |
·剪切作用 | 第14页 |
·本论文的特点及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金橙G-DNA共振光散射光谱的与应用 | 第16-30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6-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大豆叶片DNA样品的制备 | 第17页 |
·黄芪叶片DNA样品的制备 | 第17-18页 |
·测定方法 | 第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8-25页 |
·OG-DNA体系的光谱特征 | 第18-20页 |
·OG浓度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20-22页 |
·pH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22页 |
·反应时间及温度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22-24页 |
·热变性的影响 | 第24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24页 |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24-25页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25-27页 |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27-29页 |
·可能作用机理的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曙红B-DNA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研究与应用 | 第30-44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EB-DNA体系的光谱特征 | 第31-33页 |
·EB浓度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pH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缓冲溶液种类和用量的选择 | 第36-37页 |
·反应时间及温度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热变性的影响 | 第38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线性范围、检测限的测定 | 第39-40页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40-41页 |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41-43页 |
·可能机理的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Abstract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