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亲本材料 | 第11-12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选育 | 第12-13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变异研究 | 第13-14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育种利用 | 第14-15页 |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15-20页 |
·形态学标记 | 第15-16页 |
·细胞学标记 | 第16页 |
·生化标记 | 第16-17页 |
·分子标记 | 第17-20页 |
·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技术的DNA标记 | 第19-20页 |
·基于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20页 |
·聚类分析 | 第20-21页 |
·直接聚类法 | 第21页 |
·最短距离聚类法 | 第21页 |
·最远距离聚类法 | 第21页 |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育种的重要意义 | 第21-22页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田间实验 | 第23-25页 |
·田间种植和管理 | 第23页 |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考察 | 第23-24页 |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变异和聚类分析 | 第24-25页 |
·SSR标记实验 | 第25-2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与检测 | 第25页 |
·SS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和步骤 | 第25-26页 |
·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分析 | 第27-37页 |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27-34页 |
·株高的变异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一有效分枝高的变异 | 第28-29页 |
·主花序长的变异 | 第29-30页 |
·一次有效分枝数的变异 | 第30-31页 |
·主花序着果密度的变异 | 第31-32页 |
·角果长的变异 | 第32页 |
·每果粒数的变异 | 第32-33页 |
·千粒重的变异 | 第33-34页 |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34-37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4页 |
·聚类分析 | 第34-37页 |
·SSR分子标记的分析 | 第37-42页 |
·多态性SSR标记的筛选 | 第37-39页 |
·SSR标记聚类 | 第39-42页 |
4 讨论 | 第42-46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普通甘蓝型油菜的差异 | 第42-43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44页 |
·人工合成系的系谱来源与遗传聚类的相关性 | 第44-45页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育种利用 | 第45页 |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