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1 中国公路建设发展历程 | 第10页 |
1-1-2 国内外边坡破坏实例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边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1页 |
1-2-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基本理论及加固方法 | 第13-27页 |
§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2-1-1 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2-1-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2-2 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法 | 第15-18页 |
2-2-1 直线滑动面法 | 第15页 |
2-2-2 圆弧滑动法 | 第15-16页 |
2-2-3 折线法 | 第16-18页 |
§2-3 边坡破坏形式 | 第18-19页 |
2-3-1 楔体形破坏 | 第18页 |
2-3-2 平面形破坏 | 第18页 |
2-3-3 倾倒形破坏 | 第18页 |
2-3-4 圆弧形破坏 | 第18-19页 |
§2-4 高边坡的坡形、坡率设计 | 第19-20页 |
2-4-1 高边坡坡形、坡率设计原则 | 第19页 |
2-4-2 高边坡坡形、坡率设计 | 第19-20页 |
§2-5 边坡加固 | 第20-26页 |
2-5-1 路堑草灌护坡 | 第20页 |
2-5-2 抗滑桩 | 第20-21页 |
2-5-3 钢筋混凝土方格骨架锚杆护坡 | 第21页 |
2-5-4 挡土墙 | 第21-22页 |
2-5-5 预应力锚索护坡 | 第22-25页 |
2-5-6 S NS 柔性网防护系统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 第27-37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1-1 气象水文 | 第27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3-1-3 地层岩性 | 第27页 |
3-1-4 地质构造 | 第27页 |
3-1-5 不良地质 | 第27页 |
3-1-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3-2 软件简介 | 第28-29页 |
3-2-1 ANSYS | 第28页 |
3-2-2 FLAC 3D | 第28-29页 |
§3-3 本构模型 | 第29-31页 |
3-3-1 多节理模型 | 第29-31页 |
§3-4 接触单元与结构单元 | 第31-34页 |
3-4-1 接触单元 | 第31-33页 |
3-4-2 结构单元 | 第33-34页 |
§3-5 建模综述 | 第34-36页 |
3-5-1 CAD 简化模型 | 第34页 |
3-5-2 ANSYS 建模 | 第34页 |
3-5-3 ANSYS 建模导入到 FLAC 3D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 第37-42页 |
§4-1 结构面粘聚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4-1-1 关键点水平位移 | 第37-38页 |
4-1-2 关键点受力 | 第38-39页 |
4-1-3 小结 | 第39页 |
§4-2 结构面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1 关键点水平位移 | 第40-41页 |
4-2-2 关键点受力 | 第41页 |
4-2-3 小结 | 第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边坡开挖实例1模拟分析 | 第42-55页 |
§5-1 概述 | 第42-43页 |
5-1-1 地质模型 | 第42-43页 |
5-1-2 计算模型及初始状态 | 第43页 |
§5-2 方案一 | 第43-46页 |
5-2-1 不加支护 | 第44-45页 |
5-2-2 预应力锚索支护 | 第45-46页 |
§5-3 方案二 | 第46-51页 |
5-3-1 不加支护 | 第46-48页 |
5-3-2 支护之后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5-4 方案三 | 第51-54页 |
5-4-1 位移图 | 第51-52页 |
5-4-2 最大主应力图 | 第52-53页 |
5-4-3 塑性区图 | 第53页 |
5-4-4 小结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边坡开挖实例2模拟分析 | 第55-59页 |
§6-1 概述 | 第55-56页 |
6-1-1 地质模型 | 第55页 |
6-1-2 边坡自然状态 | 第55-56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6-2-1 第一次开挖 | 第56-57页 |
6-2-2 第二次开挖 | 第57页 |
6-2-3 第三次开挖 | 第57-58页 |
6-2-4 小结 | 第5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7-2 建议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