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的演变规律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9页
     ·农田基础地力的概念第14-15页
     ·农田基础地力的表征方法第15页
     ·农田基础地力产量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的研究进展第16页
     ·农田基础地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DSSAT 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第17-18页
     ·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生产潜力研究进展第18-19页
   ·研究契机第19-20页
   ·总体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2-27页
   ·研究区概况第22-23页
   ·潮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与监测方案第23-24页
     ·郑州市“国家潮土肥料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试验概况第23页
     ·潮土区“国家级耕地土壤监测点”布局与设置第23-24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基于 DSSAT 模型的基础地力产量模拟方法第24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基础地力指数法第24-25页
     ·农田生产潜力模拟方法第25页
   ·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第25-27页
第三章 作物生长模型(DSSAT4.1)数据库建立与模型校验第27-32页
   ·气象数据库的建立第27页
   ·田间管理数据库的建立第27页
   ·土壤数据库的建立第27-28页
   ·作物品种参数的调整与模型校验第28-32页
第四章 不同施肥方式对潮土农田基础地力的影响第32-44页
   ·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产量的影响第32-34页
     ·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产量随时间的演变第32-34页
     ·施肥对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产量的影响第34页
   ·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影响第34-36页
     ·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的演变第34-35页
     ·施肥对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影响第35-36页
   ·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36页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的影响第36-39页
     ·不同施肥处理下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随时间的演变第36-38页
     ·施肥对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产量的影响第38-39页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影响第39-40页
     ·不同施肥处理下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的演变第39页
     ·施肥对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影响第39-40页
   ·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40-42页
   ·小结与讨论第42-44页
     ·讨论第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五章 常规施肥方式下潮土区基础地力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第44-54页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变化第44-45页
     ·潮土区冬小麦产量变化趋势第44-45页
     ·潮土区夏玉米产量变化趋势第45页
   ·常规施肥方式下潮土区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第45-48页
     ·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指数(BSPI)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5-46页
     ·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的时间演变规律第46-47页
     ·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的空间演变规律第47-48页
   ·常规施肥方式下潮土区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第48-52页
     ·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指数(BSPI)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8-49页
     ·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的时间演变规律第49-50页
     ·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的空间演变规律第50-52页
   ·小结与讨论第52-54页
     ·讨论第52页
     ·小结第52-54页
第六章 潮土区作物生产潜力及基础地力提升空间分析第54-59页
   ·冬小麦农田生产潜力模拟分析第54-55页
     ·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第54-55页
     ·冬小麦光温水生产潜力第55页
   ·夏玉米农田生产潜力模拟分析第55-56页
     ·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第55-56页
     ·夏玉米光温水生产潜力第56页
   ·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基础地力提升空间分析第56-57页
   ·小结与讨论第57-59页
     ·讨论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59-62页
   ·主要结论第59-60页
   ·创新点第60页
   ·研究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沟植垄盖春玉米生长动态与水分耗散结构
下一篇:棉纤维优势表达GhRACK1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