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电场生物技术 | 第14-19页 |
·电场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 第14-16页 |
·电场生物效应的机制研究 | 第16-18页 |
·讨论 | 第18-19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 | 第19-31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 | 第20-23页 |
·离子束注入植物生物效应 | 第23-25页 |
·离子束注入微生物育种 | 第25-27页 |
·离子束介导转基因 | 第27-30页 |
·离子束生物效应的机理 | 第30-31页 |
·LACl突变筛选体系的原理 | 第31-33页 |
·Iac操纵子的组成 | 第31页 |
·Iac操纵子的调控 | 第31-33页 |
·Iacl突变子筛选方法 | 第33页 |
·论文内容安排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电场诱变大肠杆菌K12的实验研究 | 第35-56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材料方法 | 第36-38页 |
·菌种 | 第36页 |
·培养基 | 第36页 |
·样品准备 | 第36页 |
·样品处理及存活率突变率确定 | 第36-37页 |
·突变子的筛选和鉴定 | 第37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7页 |
·PCR扩增突变子Iacl基因及产物回收 | 第37-38页 |
·测序、序列比对及结果分析 | 第38页 |
·结果 | 第38-52页 |
·不同平板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的存活率 | 第38-39页 |
·不同平板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的突变率 | 第39-40页 |
·高压芒刺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的存活率 | 第40页 |
·高压芒刺电场处理大肠杆菌K12的突变率 | 第40-41页 |
·突变子DNA提取、PCR、胶回收 | 第41-47页 |
·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47-52页 |
·讨论 | 第52-56页 |
·高压芒刺电场处理对大肠杆菌突变率的影响 | 第52页 |
·高压芒刺电场致大肠杆菌突变的可能机理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低能离子束重复注入大肠杆菌诱发全基因组突变研究 | 第56-79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材料方法 | 第57-61页 |
·菌种 | 第57页 |
·培养基 | 第57-58页 |
·样品准备及离子注入 | 第58页 |
·突变菌的重复注入 | 第58页 |
·诱变n次后的突变子传代稳定性试验 | 第58页 |
·重复诱变稳定突变菌的确定及其总DNA的提取 | 第58页 |
·突变子S55全基因组测序 | 第58-60页 |
·数据组装分析 | 第60-61页 |
·突变子S55中SNP检测方法 | 第61页 |
·突变子S55中Indel检测方法 | 第61页 |
·突变子S55中SV检测方法 | 第61页 |
·结果 | 第61-70页 |
·低能离子注入重复诱变的大肠杆菌K12的规律 | 第61-65页 |
·经离子注入重复诱变的稳定突变菌的筛选 | 第65-66页 |
·突变子S55总DNA提取纯化 | 第66-67页 |
·突变子S55的精细结构图数据组装结果 | 第67页 |
·突变菌S55中SNP检测 | 第67页 |
·突变子S55突变菌中Indel检测 | 第67页 |
·突变子S55突变菌中SV检测 | 第67-70页 |
·讨论 | 第70-79页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9-84页 |
·工作总结 | 第79-81页 |
·工作展望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