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电动汽车发展背景 | 第12页 |
·国内外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国外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国内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相关政策 | 第15-16页 |
·电动汽车发展的问题和瓶颈 | 第16-17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分析 | 第18-24页 |
·引言 | 第18页 |
·电动汽车主要供电模式 | 第18-20页 |
·快速(直流)充电 | 第18-19页 |
·慢速(交流)充电 | 第19-20页 |
·电池快速更换 | 第20页 |
·各类型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分析 | 第20-21页 |
·不同发展阶段充换电需求分析 | 第21-22页 |
·示范运行阶段 | 第21-22页 |
·成熟推广阶段 | 第22页 |
·引领提升阶段 | 第22页 |
·不同地域充换电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充换电服务网络整体构架 | 第24-28页 |
·引言 | 第24页 |
·总体设计思路 | 第24-25页 |
·充换电服务网络管理系统 | 第25-26页 |
·充换电运营服务组织机构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原则思路 | 第28-31页 |
·引言 | 第28页 |
·规划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规划布局思路 | 第29页 |
·城际互联服务网络规划 | 第29-30页 |
·城际互联服务网络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城际互联服务网络规划方案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5章 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设计模型及方案 | 第31-44页 |
·引言 | 第31页 |
·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及趋势 | 第31-33页 |
·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及规模预测 | 第31-32页 |
·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分析及测算 | 第32-33页 |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服务能力模型 | 第33-36页 |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类型 | 第33-34页 |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服务能力模型 | 第34-35页 |
·电动汽车充电桩服务能力模型 | 第35-36页 |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计划 | 第36-38页 |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计划 | 第36页 |
·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计划 | 第36-37页 |
·商用车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及建设计划 | 第37-38页 |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总规模 | 第38页 |
·充换电设施规划布点安排 | 第38-40页 |
·电网规划配套衔接方案 | 第40-42页 |
·电动汽车发展对电网的影响 | 第40-42页 |
·电网规划的配套衔接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6章 建设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 | 第44-49页 |
·建设规模与投资估算 | 第44-46页 |
·充换电设施 | 第44页 |
·电池购置费 | 第44-45页 |
·运营管理系统 | 第45页 |
·征地费用 | 第45页 |
·配套电网建设 | 第45页 |
·投资总费用估算 | 第45-46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48页 |
·对产业链带动效应 | 第46-47页 |
·节能减排效益 | 第47-48页 |
·增加就业岗位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49页 |
·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