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上的辛亥革命--基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外报涉华报道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框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 1 《泰晤士报》及其对中国的关注 | 第16-22页 |
| ·《泰晤士报》概况和中英关系背景 | 第16-17页 |
| ·《泰晤士报》的驻华记者 | 第17-19页 |
| ·《泰晤士报》对辛亥革命报道概况 | 第19-22页 |
| 2 《泰晤士报》对武昌起义报道的新闻框架 | 第22-37页 |
| ·“中立观望”的主题框架 | 第22-29页 |
| ·新闻基调:主张中立不干涉 | 第22-27页 |
| ·建议谨慎对华贷款 | 第27-29页 |
| ·“清廷危机”的主题框架 | 第29-37页 |
| ·新闻基调:满清统治将覆灭 | 第29-33页 |
| ·同情革命 | 第33-37页 |
| 3 《泰晤士报》南北议和时期的新闻框架 | 第37-49页 |
| ·从“力促君主立宪”到转向“赞成共和”的主题框架 | 第37-43页 |
| ·君主立宪适合中国 | 第37-40页 |
| ·改变主张 赞成共和 | 第40-43页 |
| ·“推袁夺位”的主题框架 | 第43-49页 |
| ·敦促清帝退位 | 第43-45页 |
| ·为袁世凯制造舆论支持 | 第45-49页 |
| 4 《泰晤士报》框架建构过程的影响因素与评价 | 第49-56页 |
| ·影响《泰晤士报》新闻框架建构过程的因素 | 第49-52页 |
| ·对《泰晤士报》辛亥革命报道框架的评价 | 第52-56页 |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情况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