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胶体金快速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 1 氯霉素的概述 | 第13-14页 |
| ·理化性质 | 第13页 |
| ·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特点 | 第13-14页 |
| ·临床应用 | 第14页 |
| ·耐药性 | 第14页 |
| 2 氯霉素残留的危害及残留现状 | 第14-16页 |
| ·氯霉素残留对人的危害 | 第14-15页 |
| ·氯霉素残留的现状 | 第15-16页 |
| 3 氯霉素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微生物法 | 第16-17页 |
| ·理化方法 | 第17-18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18-20页 |
| 4 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 | 第20-25页 |
| ·胶体金免疫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 | 第21-23页 |
| ·胶体金免疫检测应用 | 第23-24页 |
| ·胶体金免疫检测方法的优点 | 第24-25页 |
| 5 胶体金检测技术中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 ·重氮化法 | 第25页 |
| ·戊二醛法 | 第25-26页 |
| ·混合酸酐法 | 第26页 |
| ·碳二亚胺法 | 第26页 |
| 6 实验内容 | 第26-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 第二章 氯霉素完全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 第33-47页 |
| 摘要 | 第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 ·试剂的配置 | 第34页 |
| ·氯霉素(CAP)全抗原合成 | 第34-35页 |
| ·全抗原合成的鉴定 | 第35-38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38-43页 |
| ·CAP全抗原浓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 ·CAP全抗原进行紫外全波长的扫描 | 第39-41页 |
| ·CAP全抗原的SDS-PAGE电泳检测 | 第41页 |
| ·CAP全抗原偶联比的测定结果 | 第41-43页 |
| 3 讨论 | 第43-44页 |
| ·抗原合成 | 第43页 |
| ·抗原合成的鉴定 | 第43-44页 |
| ·测定抗原的偶联比 | 第44页 |
| 4 小结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Abstract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氯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第47-67页 |
| 摘要 | 第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48-49页 |
| ·抗体纯化试剂 | 第48-49页 |
| ·ELISA所用试剂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5页 |
| ·小鼠免疫 | 第49-50页 |
| ·免疫效果的鉴定 | 第50页 |
| ·间接ELISA方法 | 第50页 |
| ·方阵实验确定检测抗原的包被浓度 | 第50-51页 |
| ·间接ELISA检测不同小鼠的抗血清效价 | 第51页 |
| ·抗血清对CAP的敏感性测定 | 第51页 |
| ·细胞融合 | 第51-53页 |
|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53-54页 |
| ·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和冻存 | 第54页 |
| ·抗CAP抗体制备 | 第54页 |
| ·抗体纯化 | 第54页 |
| ·抗体性质鉴定 | 第54-55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55-61页 |
| ·方阵实验确定检测抗原的包被浓度 | 第55-56页 |
| ·小鼠免疫效果-血清效价 | 第56页 |
| ·小鼠免疫效果-对CAP的敏感性测定 | 第56-58页 |
| ·细胞融合 | 第58-59页 |
| ·细胞的亚克隆 | 第59页 |
| ·腹水制备 | 第59-60页 |
| ·腹水浓度测定 | 第60页 |
| ·抗体的效价和敏感性的鉴定 | 第60-61页 |
| ·交叉抑制率 | 第61页 |
| 3 讨论 | 第61-63页 |
| ·关于小鼠免疫 | 第62页 |
| ·关于ELISA检测方法 | 第62页 |
| ·细胞融合与筛选 | 第62-63页 |
| 4 小结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Abstract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氯霉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7-81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2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67-68页 |
| ·试剂配制 | 第68页 |
| ·胶体金制备容器的处理 | 第68-69页 |
| ·方法 | 第69-72页 |
| ·胶体金的烧制 | 第69页 |
| ·胶体金质量的鉴定 | 第69页 |
| ·确定胶体金标记抗体最适的pH | 第69页 |
|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佳蛋白量的测定 | 第69-70页 |
| ·抗体的胶体金标记和纯化 | 第70页 |
| ·样品垫和样品垫的处理 | 第70页 |
| ·胶体金试纸条的组装 | 第70-71页 |
| ·金标抗体浓度和抗原浓度的确定 | 第71页 |
| ·二抗浓度的确定 | 第71页 |
| ·试纸的划线和喷点 | 第71页 |
| ·检测限的确定 | 第71页 |
| ·特异性的确定 | 第71-72页 |
| 2 结果 | 第72-76页 |
| ·胶体金制备的结果 | 第72-73页 |
|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适pH | 第73页 |
| ·胶体金最佳抗体标记量的测定 | 第73-74页 |
| ·胶体金试纸条的组装 | 第74页 |
| ·金标抗体和抗原浓度的确定 | 第74-75页 |
| ·二抗浓度 | 第75页 |
| ·检测限确定 | 第75-76页 |
| ·特异性 | 第76页 |
| 3 讨论 | 第76-77页 |
| ·胶体金烧制 | 第76页 |
| ·试纸条的灵敏度 | 第76-77页 |
| 4 小结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Abstract | 第80-81页 |
|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