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强化传热技术发展现状 | 第17-30页 |
·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史 | 第17-18页 |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 | 第18-30页 |
·粗糙管 | 第19-20页 |
·表面扩展 | 第20-22页 |
·插入物 | 第22-27页 |
·壳程的强化传热 | 第27-30页 |
·强化传热评价准则及理论研究 | 第30-34页 |
·强化传热评价准则 | 第30-31页 |
·场协同理论 | 第31-34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纵向管间距及管束排列方式对圆形翅片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36-56页 |
·引言 | 第36页 |
·圆形翅片管结构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4页 |
·实验流程 | 第37-38页 |
·实验装置介绍 | 第38-39页 |
·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0-44页 |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 第43-44页 |
·实验结果验证 | 第44-4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Re 数对传热与流阻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纵向管间距对换热器的影响 | 第46-47页 |
·管束排列方式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 第47-48页 |
·圆形翅片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 | 第48-55页 |
·物理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网格检验 | 第49-50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流场分布 | 第50-53页 |
·场协同分析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自支撑矩形缩放管换热器内不同插入物的比较 | 第56-72页 |
·引言 | 第56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56-63页 |
·模型简介 | 第56-59页 |
·控制方程及数值方法 | 第59-6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0-61页 |
·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 第61-63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3-70页 |
·流道内的速度分布 | 第63-64页 |
·流道内的温度分布 | 第64-67页 |
·Nusselt number 沿壁面的分布 | 第67-68页 |
·五种情况下的综合传热评价分析 | 第68-69页 |
·场协同角度的强化传热深入分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自支撑矩形缩放管换热器强化传热的结构优化 | 第72-92页 |
·引言 | 第72页 |
·模型选取和计算方法 | 第72-75页 |
·计算模型选取 | 第72-73页 |
·计算方法 | 第73-74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74-75页 |
·模拟结果验证 | 第75-77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7-90页 |
·缩放节距 L 对换热器流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77-86页 |
·缩放节距对壳程流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77-81页 |
·缩放节距对管程流动特性与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81-86页 |
·缩放肋高 h 对换热器流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86-89页 |
·缩放肋高对壳程流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86-87页 |
·缩放肋高对管程流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87-89页 |
·缩放肋高对换热器整体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89页 |
·自支撑矩形缩放管壳程与管程的拟合关联式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自支撑矩形缩放管换热器壳侧内插折板的深入研究 | 第92-104页 |
·引言 | 第92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92-94页 |
·模型简介 | 第92-93页 |
·控制方程、数值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93页 |
·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 第93-94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4-102页 |
·开孔个数对传热及流阻性能的影响 | 第94-99页 |
·通道内的速度及流阻分布 | 第94-95页 |
·通道内的温度分布及传热性能分析 | 第95-97页 |
·场协同理论分析 | 第97-98页 |
·综合传热性能分析 | 第98-99页 |
·圆孔排列方式对传热及流阻影响 | 第99-102页 |
·通道内的速度及流阻分布 | 第99页 |
·通道内的温度分布及传热性能分析 | 第99-101页 |
·通道内场协同分析 | 第101页 |
·综合传热性能分析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旋流网板支撑缩放管换热器管程与壳程流道的结构优化 | 第104-119页 |
·引言 | 第104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04-108页 |
·物理模型 | 第104-105页 |
·计算方法 | 第105-106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06-107页 |
·模型验证 | 第107-108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8-118页 |
·第一轮单因素优化研究 | 第108-114页 |
·缩放节距的优化 | 第108-110页 |
·缩放肋高的优化 | 第110-111页 |
·缩放比例的优化 | 第111-112页 |
·旋流片扭率的优化 | 第112-113页 |
·旋流片旋转角度的优化 | 第113页 |
·旋流片间距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第二轮单因素优化研究 | 第114-117页 |
·缩放比例的优化 | 第115-116页 |
·旋流片扭率的优化 | 第116页 |
·旋流片间距的优化 | 第116-117页 |
·旋流片支撑缩放管壳程与管程的拟合关联式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