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概述 | 第14-22页 |
(一) 流动人口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4-17页 |
1. 流动人口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流动人口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5-17页 |
(二) 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7-19页 |
1. 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 | 第17页 |
2. 流动人口犯罪的特征 | 第17-19页 |
(三) 流动人口犯罪的种类 | 第19-22页 |
二、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22-26页 |
(一) 犯罪客体 | 第22-23页 |
(二) 犯罪客观方面 | 第23-24页 |
(三) 犯罪主观方面 | 第24页 |
(四) 犯罪主体 | 第24-26页 |
三、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26-32页 |
(一)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 | 第26-30页 |
1. 天津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2. 上海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 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二)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四、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 | 第32-40页 |
(一)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观原因 | 第32-35页 |
1. 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偏低,法律意识薄弱 | 第32-33页 |
2. 自身的消极观念 | 第33-34页 |
3. 劳资纠纷处理不当 | 第34-35页 |
(二)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客观原因 | 第35-40页 |
1. 城乡差异的冲击 | 第35-36页 |
2. 二元制户籍制度的限制 | 第36页 |
3. 社会化程度偏低 | 第36-37页 |
4.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影响 | 第37页 |
5. 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37-40页 |
五、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治对策 | 第40-48页 |
(一) 完善流动人口法律保护体系 | 第40-41页 |
(二) 完善惩治流动人口犯罪的刑事对策 | 第41-43页 |
1. 在刑事司法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41页 |
2. 设立流动人口犯罪预测、预警制度 | 第41-42页 |
3. 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移管 | 第42-43页 |
(三)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 | 第43-48页 |
1. 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程度 | 第43-44页 |
2.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建设 | 第44页 |
3. 加强对城市出租房屋的管理 | 第44-45页 |
4. 重视对流动劳工的教育 | 第45-46页 |
5.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消除教育歧视 | 第46页 |
6. 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