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内涵分析 | 第10-12页 |
·产业政策法基本内涵 | 第10-11页 |
·反垄断法基本内涵 | 第11-12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分析 | 第12页 |
2.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冲突及表现 | 第12-17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冲突 | 第12-14页 |
·二者在资源配置机制上的冲突 | 第12-13页 |
·二者在具体目标定位上的冲突 | 第13页 |
·二者在目标实现路径上的冲突 | 第13-14页 |
·我国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冲突的表现形式 | 第14-17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立法目标冲突 | 第14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具体措施存在冲突 | 第14-15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存在法律位阶冲突 | 第15-16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下的政府角色存在冲突 | 第16-17页 |
3. 我国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冲突成因及可调和性分析 | 第17-21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冲突成因 | 第17-18页 |
·效益与公平的冲突是二者冲突的根本原因 | 第17页 |
·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二者冲突的直接原因 | 第17-18页 |
·经济全球化推动市场竞争国际化是二者冲突的外部原因 | 第18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调和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二者的调和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 | 第18-19页 |
·二者的调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 第19-20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可调和性分析 | 第20-21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最终目标一致 | 第20页 |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实施手段具有相互促进性 | 第20-21页 |
4. 我国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调和 | 第21-33页 |
·我国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立法协调 | 第21-23页 |
·我国产业政策法应融合反垄断法的内容 | 第21-22页 |
·我国反垄断法应当满足产业政策法的需要 | 第22-23页 |
·我国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适用的优先性选择 | 第23-26页 |
·域外经验 | 第23-25页 |
·日本:“后二战时期”优先适用产业政策法 | 第23-24页 |
·美国:优先适用反垄断法 | 第24-25页 |
·欧盟:有例外的优先适用反垄断法 | 第25页 |
·我国应确立反垄断法的优先适用地位 | 第25-26页 |
·妥善处理我国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关系 | 第26-33页 |
·我国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权力配置现状与弊端 | 第26-28页 |
·国外垄断行业监管模式考察 | 第28-29页 |
·行业监管机构承担反垄断职能 | 第28页 |
·反垄断执法机构承担行业监管职能 | 第28页 |
·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共同承担反垄断职能 | 第28-29页 |
·我国垄断行业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29-33页 |
·我国应采取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共同监管的模式 | 第29-30页 |
·赋予行业监管机构对垄断行为的事前监管权 | 第30页 |
·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垄断行为的事后规制权 | 第30-31页 |
·建立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争议解决机制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