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54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0-20页 |
二、对象与方法 | 第20-28页 |
三、先行研究、史料汇集与本论题的位置 | 第28-50页 |
四、论文间架 | 第50-53页 |
五、关于行文的几点说明 | 第53-54页 |
第一章 从同光清流到武昌幕府——张之洞学人圈的形成 | 第54-108页 |
一、另一种中兴:同光之际的京师学风 | 第55-61页 |
二、作为"门面"的"清流" | 第61-69页 |
三、"为尔筹归计":从庙堂到幕府 | 第69-77页 |
四、武昌督幕学人之聚合 | 第77-86页 |
五、"三元说"与"哀六朝" | 第86-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附表1:戊戌、庚子间武昌士人交游表 | 第100-108页 |
第二章 在"东塾"、"南菁"之间——张之洞学人圈与近代地方学统的整合 | 第108-160页 |
一、经古书院、官书局与"汉学"的地方化 | 第109-115页 |
二、广雅书院的折衷体制 | 第115-121页 |
三、"东塾学派"的近代衍变 | 第121-132页 |
四、江浙学风的歧趋:从"无邪堂"到"南菁" | 第132-140页 |
五、两湖书院学术之争 | 第140-152页 |
小结 | 第152-154页 |
附表2:张之洞督粤期间广雅书院课题 | 第154-156页 |
附表3:张之洞督鄂时期的书院教习 | 第156-160页 |
第三章 新学制下的旧学统——张之洞学人圈的扩张与清末教育改制的统系之争 | 第160-214页 |
一、江鄂联盟的结成 | 第162-171页 |
二、作为"普通学"的经史 | 第171-181页 |
三、"宗经"还是"重文"?:改造"中学"的统系之分 | 第181-192页 |
四、张之洞癸卯入京与清季都下学风的迂回 | 第192-212页 |
附表4:戊戌辛丑间吴汝纶、张之洞"中学书目"之比较 | 第212-214页 |
第四章 "同文"与"国文"——张之洞学人圈对日本经验的迎拒及其文体意识的生成 | 第214-260页 |
一、亚细亚主义与张之洞系统亲日取向的发端 | 第217-226页 |
二、"东文"与"汉文":接受新知的文章捷径 | 第226-233页 |
三、"同文"的雅与俗:从汉文训读到和文汉读 | 第233-241页 |
四、戊戌政变后对日感情的变化及言论控制的加强 | 第241-249页 |
五、学制内外的"国文" | 第249-257页 |
小结 | 第257-260页 |
第五章 张之洞学人圈名录(1884-1907) | 第260-290页 |
馀论:"缓冲模式"的有效与有限 | 第290-298页 |
征引文献 | 第298-321页 |
后记 | 第321-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