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之比较研究--兼论中国武术之发展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前言 | 第12-40页 |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世界背景 | 第13-16页 |
·个人背景 | 第16-17页 |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 | 第17-32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建模 | 第22-32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2-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研究路线 | 第36-40页 |
·研究思路历程 | 第36-39页 |
·研究理论路线 | 第39-40页 |
2 研究综述 | 第40-69页 |
·中日武术“本质”探讨 | 第40-45页 |
·人类意识的清晰化过程 | 第40-41页 |
·对“本质”认识过程的回顾 | 第41-43页 |
·中日武术“本质” | 第43-45页 |
·文献综述 | 第45-49页 |
·中国武术简史 | 第49-60页 |
·武术的萌芽期 | 第50-51页 |
·武术的演进期 | 第51-55页 |
·武术的形成期 | 第55-56页 |
·武术的变革期 | 第56-59页 |
·武术的成熟期 | 第59-60页 |
·日本武道简史 | 第60-67页 |
·武道的萌芽期 | 第61页 |
·武道的演进期 | 第61-63页 |
·武道的形成期 | 第63-64页 |
·武道的变革期与变质期 | 第64-66页 |
·武道的成熟期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69-188页 |
·当代日本武道 | 第69-121页 |
·基于系统解读当代日本武道 | 第69-88页 |
·基于系统的日本武道小系统 | 第88-116页 |
·小结 | 第116-121页 |
·当代中国武术 | 第121-146页 |
·基于系统解读当代中国武术 | 第121-132页 |
·基于系统的中国武术小系统 | 第132-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中日武术之比较 | 第146-160页 |
·核心文化层 | 第146-147页 |
·物器技术层 | 第147-149页 |
·制度习俗层 | 第149页 |
·整体比较 | 第149-151页 |
·他山之石——留给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 第151-160页 |
·小结 | 第160页 |
·中国武学发展之思 | 第160-188页 |
·武术向武学过度的时代背景 | 第160-163页 |
·武术向武学过度的哲学反思 | 第163-165页 |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下的武学体系 | 第165-181页 |
·中国传统在武学构建中的作用 | 第181-184页 |
·武学展望: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武学 | 第184-186页 |
·小结 | 第186-188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188-191页 |
·结论 | 第188-189页 |
·建议 | 第189-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198页 |
附件 | 第198-20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