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层用增深剂的合成及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增深剂的种类及应用特点 | 第13-18页 |
| ·染前或染中增深剂 | 第14-16页 |
| ·染后增深剂 | 第16-18页 |
| ·低折射率增深整理剂 | 第18-21页 |
| ·低折射率增深剂增深原理 | 第18-20页 |
| ·低折射率增深剂的种类 | 第20-21页 |
| ·增深剂涂覆整理的应用 | 第21-22页 |
| ·涂层织物的涂覆整理 | 第21页 |
| ·增深剂的涂覆整理工艺 | 第21-22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增深剂的合成及应用 | 第25-46页 |
| ·引言 | 第25-27页 |
| ·水性聚氨酯的优点 | 第25页 |
| ·阳离子型水性聚氨酯 | 第25-26页 |
| ·有机硅改性 | 第26-27页 |
|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 ·织物 | 第27页 |
| ·药品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7-28页 |
| ·聚氨酯增深剂的合成原理及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 ·合成原理 | 第28-29页 |
| ·作用机理 | 第29页 |
| ·合成方法及步骤 | 第29-30页 |
| ·织物的整理工艺 | 第30页 |
| ·浸轧工艺处方 | 第30页 |
| ·涂覆整理处方 | 第30页 |
| ·工艺条件 | 第30页 |
| ·工艺流程 | 第30页 |
| ·聚氨酯增深剂的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 ·红外光谱 | 第30页 |
| ·核磁共振谱 | 第30页 |
| ·Zeta 电位和粒径 | 第30-31页 |
| ·热性能 | 第31页 |
| ·胶膜的制备 | 第31页 |
| ·黏度 | 第31页 |
| ·稳定性 | 第31页 |
| ·折射率[18] | 第31页 |
| ·增深百分率[2] | 第31页 |
| ·耐摩擦色牢度 | 第31页 |
| ·断裂强力 | 第31-32页 |
| ·扫描电镜 | 第32页 |
| ·X-射线衍射 | 第32页 |
| ·影响聚氨酯增深剂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32-35页 |
| ·R 值 | 第32-33页 |
| ·ω(KH-550) | 第33页 |
| ·ω(TEA) | 第33-34页 |
| ·KH-550 反应时间 | 第34-35页 |
| ·KH-550 反应温度 | 第35页 |
| ·增深剂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35-39页 |
| ·红外分析 | 第35-36页 |
|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 第36-37页 |
| ·Zeta 电位 | 第37-38页 |
| ·热性能(TG-DTA) | 第38页 |
| ·稳定性测试 | 第38-39页 |
| ·织物整理效果 | 第39-43页 |
| ·织物增深性能 | 第39-40页 |
| ·扫描电镜 | 第40-41页 |
| ·X-射线衍射 | 第41-42页 |
| ·增深剂对涂层织物涂覆整理 | 第42-43页 |
| ·涂覆整理前后涂层织物的柔软性能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增深剂的合成及应用 | 第46-68页 |
| ·引言 | 第46-48页 |
| ·丙烯酸酯的特点 | 第46页 |
| ·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方法 | 第46-47页 |
| ·乳液聚合 | 第47-48页 |
| ·实验原料 | 第48页 |
| ·织物 | 第48页 |
| ·药品 | 第48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8-49页 |
| ·合成原理与作用机理 | 第49-50页 |
| ·合成原理 | 第49页 |
| ·作用机理 | 第49-50页 |
| ·合成步骤 | 第50页 |
| ·织物的整理工艺 | 第50-51页 |
| ·工艺处方 | 第50页 |
| ·工艺条件 | 第50页 |
| ·工艺流程 | 第50页 |
| ·工艺要求 | 第50-51页 |
| ·皂洗处方 | 第51页 |
| ·增深剂的性能测试 | 第51-53页 |
| ·红外光谱 | 第51页 |
| ·核磁共振谱 | 第51页 |
| ·Zeta 电位和粒径 | 第51页 |
| ·黏度 | 第51页 |
| ·胶膜的制备 | 第51页 |
| ·增深百分率[17] | 第51-52页 |
| ·透射电镜 | 第52页 |
| ·热性能 | 第52页 |
| ·稳定性 | 第52页 |
| ·单体转化率 | 第52页 |
| ·特性粘度[18] | 第52-53页 |
| ·凝胶率 | 第53页 |
| ·断裂强力 | 第53页 |
| ·耐摩擦与耐洗色牢度 | 第53页 |
| ·影响增深剂合成反应及其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53-57页 |
| ·n(BA):n(MMA) | 第53-54页 |
| ·中间体质量分数 | 第54页 |
| ·引发剂质量分数 | 第54-55页 |
| ·引发剂加料方式 | 第55-56页 |
| ·乳化剂质量分数 | 第56-57页 |
| ·聚合物性能表征 | 第57-61页 |
| ·红外光谱(FT-IR) | 第57页 |
|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 第57-58页 |
| ·透射电镜(TEM) | 第58-59页 |
| ·热性能 | 第59-60页 |
| ·稳定性的测试 | 第60-61页 |
| ·增深剂涂覆整理 | 第61-65页 |
| ·增深剂浓度对涂层增深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 ·焙烘温度和时间对涂层增深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 ·扫描电镜 | 第63-64页 |
| ·增深剂对涂层织物强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改性增深剂与有机硅增深剂对涂层织物增深性能对比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8-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