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关于省域特别是鲁苏浙粤比较研究的国内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2 理论支撑与基本省情 | 第14-21页 |
·理论支撑 | 第14-16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区域竞争力理论 | 第16页 |
·系统论和协调论 | 第16页 |
·四省的基本省情 | 第16-21页 |
·地理环境 | 第16-19页 |
·社会环境 | 第19-20页 |
·经济环境 | 第20-21页 |
3 四省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21-41页 |
·经济子系统的比较 | 第21-31页 |
·经济规模与发展潜力 | 第21-23页 |
·产业结构与演进态势 | 第23-26页 |
·外向型经济 | 第26-28页 |
·经济效益 | 第28-31页 |
·社会子系统的比较 | 第31-36页 |
·人口与就业情况 | 第31-33页 |
·城市化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 | 第33-34页 |
·居民生活水平与城乡差距状况 | 第34-36页 |
·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比较 | 第36-41页 |
·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 第36-38页 |
·环境质量状况 | 第38-39页 |
·生态环境建设 | 第39-41页 |
4 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及其空间格局的比较分析 | 第41-57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 第42-46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2-44页 |
·评价方法——熵权 TOPSIS 法 | 第44-46页 |
·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评价 | 第46-48页 |
·总体协调度分析 | 第46页 |
·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态势分析 | 第46-48页 |
·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格局研究 | 第48-57页 |
·内部空间格局分析 | 第48-55页 |
·四省空间结构特点比较 | 第55-57页 |
5 山东可持续发展优劣势及战略对策 | 第57-65页 |
·山东与苏浙粤可持续发展优劣势比较 | 第57-62页 |
·山东与苏浙粤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第57-59页 |
·山东与苏浙粤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 第59-62页 |
·山东可持续发展态势展望 | 第62-63页 |
·经济发展态势及定位 | 第62页 |
·社会发展态势及定位 | 第62-63页 |
·生态环境发展态势及定位 | 第63页 |
·山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建议 | 第63-65页 |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合作 | 第63-64页 |
·发展外贸体系,开展内外交流 | 第64页 |
·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第64页 |
·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社会就业 | 第64页 |
·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循环理念 | 第64-65页 |
·控制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强省 | 第65页 |
·突出地域优势,缩小空间差异 | 第65页 |
6 小结 | 第65-67页 |
论文中数据说明 | 第67-68页 |
附表1 四省可持续发展评判基础数据 | 第68-69页 |
附表2 山东省 17 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评判基础数据 | 第69-70页 |
附表3 江苏省 13 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评判基础数据 | 第70-71页 |
附表4 浙江省 11 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评判基础数据 | 第71-72页 |
附表5 广东省 21 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评判基础数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