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前言 | 第12-18页 |
| ·西花蓟马抗药性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西花蓟马抗药性现状 | 第13-14页 |
| ·西花蓟马抗药性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 ·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有机磷类杀虫剂辛硫磷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 ·供试西花蓟马 | 第18-19页 |
| ·敏感种群 | 第18页 |
| ·抗性筛选种群 | 第18页 |
| ·田间种群 | 第18-19页 |
| ·供试药剂 | 第19-20页 |
| ·供试杀虫剂 | 第19页 |
| ·供试药剂 | 第19-20页 |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 ·增效剂生物测定方法 | 第21页 |
| ·生物测定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1-22页 |
| ·抗性风险评估方法 | 第22页 |
| ·酶活测定 | 第22-24页 |
| ·MFO细胞色素P450含量测定 | 第22页 |
| ·MFO细胞色素b5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 ·MFO O-脱甲基酶活性测定 | 第23页 |
| ·羧酸酯酶活力测定 | 第23页 |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测定 | 第23-24页 |
| ·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 第24页 |
| ·蛋白总量测定 | 第24页 |
|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7页 |
| ·环境因子对测定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效果的影响 | 第24-27页 |
| ·温度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 ·湿度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5页 |
| ·滴水量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光周期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6页 |
| ·光照度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6页 |
| ·叶片类型及纤毛密度和长度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中国部分地区西花蓟马的抗性监测 | 第27-32页 |
| ·国内部分地区西花蓟马田间种群抗药性水平 | 第27-31页 |
|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 ·西花蓟马对吡虫啉的生化抗性机制和交互抗性 | 第32-36页 |
| ·西花蓟马对吡虫啉的抗性选育结果 | 第32-33页 |
| ·西花蓟马对吡虫啉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和发展速率预测 | 第33-34页 |
| ·西花蓟马抗吡虫啉种群的抗性稳定性 | 第34页 |
| ·交互抗性生物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 ·增效剂生物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6页 |
| ·西花蓟马对甲维盐的生化抗性机制和交互抗性 | 第36-41页 |
| ·西花蓟马对甲维盐的抗性选育结果 | 第36-37页 |
| ·西花蓟马对甲维盐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和发展速率预测 | 第37-38页 |
| ·西花蓟马抗甲维盐种群的抗性稳定性 | 第38页 |
| ·交互抗性生物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 ·增效剂生物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 ·西花蓟马对辛硫磷的生化抗性机制和交互抗性 | 第41-47页 |
| ·西花蓟马对辛硫磷的抗性选育结果 | 第41-42页 |
| ·西花蓟马对辛硫磷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和抗性发展速率预测 | 第42-43页 |
| ·西花蓟马抗性种群的抗性稳定性 | 第43页 |
| ·交互抗性生物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 ·增效剂生物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45-47页 |
| 4 讨论 | 第47-52页 |
| ·环境条件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西花蓟马抗药性监测 | 第48-49页 |
| ·西花蓟马对吡虫啉的抗性机制 | 第49页 |
| ·西花蓟马对甲维盐的抗性机制 | 第49-50页 |
| ·西花蓟马对辛硫磷的抗性机制 | 第50-52页 |
| 5 结论 | 第52-53页 |
| 6 创新和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 第53-54页 |
| ·创新之处 | 第53页 |
| ·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