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北部盐湖盆地沙三中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有利岩性圈闭分布区带预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6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东濮凹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 ·井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页 |
| ·层序格架中盐岩的分布规律 | 第13页 |
| ·沉积体系研究 | 第13-14页 |
| ·岩性圈闭类型分析与区带预测 | 第14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5-16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1页 |
| ·自然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6页 |
| ·凹陷内部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 ·研究层段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8页 |
| ·盆地演化特征 | 第18-21页 |
| 3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1-32页 |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简述 | 第21-22页 |
| ·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2-27页 |
| ·钻井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层序划分 | 第22-25页 |
| ·地震层序格架建立 | 第25-27页 |
| ·层序对比 | 第27-28页 |
| ·层序地层学模式 | 第28-32页 |
| ·北区层序充填模式 | 第28-30页 |
| ·中区层序充填模式 | 第30页 |
| ·南区层序充填模式 | 第30-32页 |
| 4 盐岩发育规律 | 第32-39页 |
| ·盐岩的识别 | 第32-33页 |
| ·岩心的识别 | 第32-33页 |
| ·测井识别 | 第33页 |
| ·地震响应特征 | 第33页 |
| ·各中期旋回盐岩的发育规律 | 第33-37页 |
| ·MSC1 中期旋回盐岩发育规律 | 第34页 |
| ·MSC2 中期旋回盐岩发育规律 | 第34-36页 |
| ·MSC3 中期旋回盐岩发育规律 | 第36-37页 |
| ·层序格架中盐岩的分布模式 | 第37-39页 |
| 5 沉积体系 | 第39-72页 |
| ·物源分析 | 第39-44页 |
| ·重矿物组合特征 | 第39页 |
| ·岩性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 ·变换构造对物源方向的影响 | 第40-44页 |
| ·沉积构造与沉积结构 | 第44-49页 |
| ·沉积构造与特殊矿物 | 第44页 |
| ·岩相的划分 | 第44-47页 |
| ·沉积结构特征 | 第47-49页 |
| ·测井相 | 第49-54页 |
| ·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的基本内容 | 第50页 |
| ·研究区沙三中测井相特征 | 第50-54页 |
| ·沉积相类型 | 第54-63页 |
| ·辫状河三角洲 | 第55-57页 |
| ·扇三角洲 | 第57-59页 |
| ·正常三角洲 | 第59-62页 |
| ·风暴沉积 | 第62-63页 |
| ·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63-64页 |
| ·各中期半旋回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4-70页 |
| ·MSC1 上升半旋回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4页 |
| ·MSC1 下降半旋回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4-66页 |
| ·MSC2 上升半旋回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6-67页 |
| ·MSC2 下降半旋回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7-68页 |
| ·MSC3 上升半旋回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8-69页 |
| ·MSC3 下降半旋回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69-70页 |
| ·沉积相模式 | 第70-72页 |
| 6 有利岩性圈闭分布区带预测 | 第72-79页 |
| ·与盐岩有关的岩性圈闭类型 | 第72-74页 |
| ·无盐岩发育区岩性圈闭类型 | 第74页 |
| ·岩性圈闭分布规律 | 第74-75页 |
| ·有利岩性圈闭分布区带 | 第75-79页 |
| ·东部陡坡带 | 第76页 |
| ·东部洼陷带 | 第76页 |
| ·中央隆起带 | 第76-77页 |
| ·西部洼陷带 | 第77-78页 |
| ·西部断阶斜坡带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