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缩略词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7页 |
|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14-16页 |
| ·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 第16-18页 |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16页 |
| ·种植制度 | 第16-17页 |
| ·耕作方式 | 第17-18页 |
| ·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概述 | 第18-19页 |
| ·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 ·平板计数法 | 第21-22页 |
| ·群落生理水平分析 | 第22页 |
| ·磷酸脂肪酸分析 | 第22页 |
| ·总基因组分析 | 第22-23页 |
| ·基于 PCR 的分析技术 | 第23-24页 |
| ·克隆文库(Clone libraries)分析法 | 第24页 |
| ·新型 454 焦磷酸测序(454-pyrosequencing)技术 | 第24-25页 |
| ·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有机与常规蔬菜生产系统中土壤酶活性比较 | 第27-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 ·取样地点 | 第27-28页 |
| ·取样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8-29页 |
|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 ·不同蔬菜生产模式对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蔬菜生产模式对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蔬菜生产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4页 |
|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34-3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不同栽培环境下有机与常规蔬菜土壤细菌多样性 | 第37-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38-39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39页 |
| ·测定方法 | 第39-41页 |
|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9页 |
| ·土壤 DNA/RNA 提取及 cDNA 合成 | 第39页 |
| ·样品 PCR 扩增 | 第39-40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 第40页 |
| ·细菌 16S rDNA 和 16S rRNA 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40页 |
|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 ·有机与常规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细菌 16S rDNA 基因的 PCR-DGGE | 第42-45页 |
| ·细菌 16S rRNA 基因的 PCR-DGGE | 第45-46页 |
| ·细菌 16S rDNA/16S rRNA 片段序列分析 | 第46页 |
|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 | 第46-4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不同栽培环境下有机与常规蔬菜土壤真菌多样性 | 第51-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52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52-53页 |
| ·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53页 |
| ·土壤 DNA/RNA 提取及 cDNA 合成 | 第53页 |
| ·样品 PCR 扩增 | 第53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 第53-54页 |
| ·真菌 18S rDNA 和 18S rRNA 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54页 |
|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 ·结果 | 第54-64页 |
| ·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代谢活性 | 第54-56页 |
| ·土壤真菌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理化指标的关系 | 第56-60页 |
| ·真菌 18S rDNA 和 18S rRNA 序列分析 | 第60-64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64-66页 |
| ·耕作方式、栽培环境和季节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64页 |
| ·土壤真菌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代谢和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64-65页 |
| ·18S rDNA-和 18S rRNA-DGGE 图谱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总结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本研究承蒙以下项目 | 第80页 |
| 资助 | 第80-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