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一、参与自杀行为的一般分析 | 第12-26页 |
(一) 参与自杀行为界定 | 第12-17页 |
1. 参与自杀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12-15页 |
2. 参与自杀与安乐死的区别 | 第15-17页 |
(二) 参与自杀行为的性质 | 第17-18页 |
1. 传统刑法理论的不同观点 | 第17页 |
2. 评析参与自杀行为的传统观点 | 第17-18页 |
(三) 参与自杀行为的一般分类 | 第18-23页 |
1. 教唆他人、帮助他人自杀 | 第18-19页 |
2. 欺骗、逼迫他人自杀 | 第19-20页 |
3. 相约自杀行为 | 第20-23页 |
(四) 参与自杀行为定罪的法律评价 | 第23-26页 |
1. 参与自杀行为具有应受惩罚性 | 第23-24页 |
2. 参与自杀行为定罪是法律秩序整体精神的需要 | 第24页 |
3. 参与自杀行为定罪是实践的需要 | 第24页 |
4. 文化、伦理传统决定了应对参与自杀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 | 第24-26页 |
二、参与自杀行为定罪的理论依据 | 第26-35页 |
(一) 参与自杀行为定罪的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1. 共犯理论 | 第26-28页 |
2. 实行行为理论 | 第28页 |
3. 间接正犯理论 | 第28-29页 |
4. 独立定罪说 | 第29-31页 |
(二) 参与自杀行为定罪的理论依据 | 第31-35页 |
1. 参与自杀对他人的生命法益造成侵害 | 第31-33页 |
2. 参与自杀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法益 | 第33-35页 |
三、参与自杀行为定罪在我国刑法框架下的设计 | 第35-42页 |
(一) 参与自杀行为定罪的立法参考 | 第35-37页 |
1. 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 | 第35-36页 |
2. 英美法系国家的规定 | 第36-37页 |
(二) 参与他人自杀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合理位置 | 第37页 |
(三) 本罪行为界定 | 第37-38页 |
(四) 参与自杀罪未遂犯的处理问题 | 第38-39页 |
1. 本罪的犯罪着手期 | 第38页 |
2. 本罪既遂的标准 | 第38-39页 |
(五) 关于本罪法定刑的幅度 | 第39-40页 |
(六)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