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第10-12页 |
·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10-11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述评与理论基础 | 第13-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 第13页 |
·利益表达问题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的研究 | 第16-18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社会分层理论 | 第18-19页 |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9页 |
·民主协商理论 | 第19-20页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2页 |
3 转型期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概述 | 第22-26页 |
·转型期的含义 | 第22-23页 |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含义 | 第23页 |
·转型期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构成 | 第23-24页 |
·转型期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特点 | 第24-26页 |
4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发生机理 | 第26-36页 |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界定 | 第26页 |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现状 | 第26-33页 |
·基本生活保障 | 第26-28页 |
·劳动就业权益 | 第28-29页 |
·社会保障权益 | 第29-31页 |
·住房保障 | 第31-32页 |
·文化教育 | 第32-33页 |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必要性 | 第33-36页 |
5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困境 | 第36-41页 |
·利益诉求的表达方面 | 第36-37页 |
·利益诉求主体不成熟,诉求意识和诉求能力较弱 | 第36页 |
·利益表达渠道效能较低,诉求效益较差 | 第36-37页 |
·制度外非法利益表达行为增加,诉求成本加大 | 第37页 |
·利益诉求的受理方面 | 第37-39页 |
·诉求客体对利益诉求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应对 | 第37-38页 |
·诉求客体受有限理性局限,公共决策价值倾向发生偏移 | 第38页 |
·公共权力的社会监督有限,导致权力异化,公共利益被忽视 | 第38-39页 |
·利益诉求的实现方面 | 第39-41页 |
·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利益诉求实现效果较差 | 第39页 |
·公共政策评估机制不健全,利益诉求实现效果难以体现 | 第39页 |
·法律规范不健全,利益诉求实现的法律保障不力 | 第39-41页 |
6 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困境的成因 | 第41-46页 |
·政治因素 | 第41-42页 |
·政府服务理念未深入,职能转变不到位,服务型政府尚未建立 | 第41页 |
·政府行政结构层级过多,信息传递失真 | 第41页 |
·政府决策体制存在不足,信息公开质量不够高 | 第41-42页 |
·法制建设滞后,司法不公,法律的社会认同和信任降低 | 第42页 |
·主体因素 | 第42-43页 |
·传统臣民思想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制约 | 第42-43页 |
·经济实力薄弱,社会地位较低 | 第43页 |
·社会资本缺乏,质量较差 | 第43页 |
·社会因素 | 第43-46页 |
·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发展不成熟 | 第43-44页 |
·大众传媒发展不平衡,价值取向偏移 | 第44页 |
·社会融合水平不高,面临社会排斥 | 第44-46页 |
7 解决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困境的制度构想 | 第46-55页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第46-48页 |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 第46-47页 |
·推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第47页 |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 第47-48页 |
·加快利益表达渠道制度建设 | 第48-51页 |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48-49页 |
·完善信访制度 | 第49-50页 |
·健全听证制度 | 第50页 |
·完善大众传媒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完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 | 第51-52页 |
·正确定位社区居委会 | 第51页 |
·加强社区居委会的社区服务功能建设 | 第51-52页 |
·加强居委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 第52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2-53页 |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 第52页 |
·统一管理,提高统筹层次,缩小社会保障待遇差别 | 第52页 |
·加强监管,强化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 | 第52-53页 |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53页 |
·健全法律援助制度 | 第53-55页 |
·推进法律援助实施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参与度 | 第53页 |
·拓宽法律援助经费筹集渠道,建立多方筹集机制 | 第53-54页 |
·加强法律援助队伍,提高法律援助人员素质 | 第54-55页 |
8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9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