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城镇化快速推进给农村小学带来困境 | 第10页 |
|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小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 | 第13-15页 |
|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 ·小结 | 第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农村社区的概念 | 第17-18页 |
| ·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概念 | 第18页 |
| ·与社区互动式农村小学校区别于“完小”的特点 | 第18-19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9-21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21-22页 |
| 2 目前农村教育设施发展现状 | 第22-34页 |
| ·目前农村小学校的发展现状 | 第22-31页 |
| ·目前农村小学校的现状概述 | 第22-23页 |
| ·目前农村小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 ·目前农村小学校设计上存在的不足 | 第27-30页 |
| ·农村小学校的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 ·目前农村文化设施的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 ·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日益狭窄 | 第31-32页 |
| ·国家在农村文化上的投入仍然不足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3 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小学发展启示 | 第34-56页 |
|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 第34-40页 |
| ·美国农村学校与社区间的互利关系 | 第34-38页 |
| ·欧美等国家开放式农村小学校的发展历史 | 第38页 |
| ·欧美等国家开放式农村小学校校园空间构成实例解析 | 第38-40页 |
| ·日本的理论与实践 | 第40-47页 |
| ·日本农村开放式小学校的空间构成实例解析 | 第40-45页 |
| ·日本对我国农村小学校应急避难功能设计的启示 | 第45-47页 |
| ·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 | 第47-53页 |
| ·台湾地区农村小学校设计理念 | 第47-49页 |
| ·台湾地区农村小学校功能构成分析 | 第49-50页 |
| ·台湾地区农村小学校设计实例分析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6页 |
| 4 农村小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 | 第56-66页 |
| ·农村小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发展历程 | 第56-57页 |
| ·旧社会村落与“私塾” | 第56页 |
| ·解放初期的村庄与“小学” | 第56-57页 |
| ·文革以后的村庄与“完小” | 第57页 |
| ·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的村庄与“村小” | 第57页 |
| ·学校和社区双向互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第57-64页 |
| ·学校和社区双向互动的理论依据 | 第57-58页 |
| ·国内的相关实践尝试和案例分析 | 第58-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5 与社区互动式农村小学校的基本构思与功能构成 | 第66-84页 |
| ·基本构思 | 第66-69页 |
| ·设计思路 | 第66-67页 |
| ·设计原则 | 第67-69页 |
| ·与社区互动式农村小学的功能构成 | 第69-82页 |
| ·当前农村小学的分类及各自的功能构成 | 第69-75页 |
| ·农村小学校与社区其他文化设施合建时的功能构成 | 第75-82页 |
| ·小结 | 第82-84页 |
| 6 与社区互动式农村小学校的设计策略 | 第84-124页 |
| ·面向社区开放式的规划设计 | 第84-92页 |
| ·布局影响因素 | 第84-87页 |
| ·空间布局原则 | 第87-88页 |
| ·规划设计方法 | 第88-92页 |
| ·应对空间变化的适应性设计 | 第92-103页 |
| ·农村小学校与社区服务空间实现功能转换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 第92-94页 |
| ·功能可转换的空间设计依据 | 第94-95页 |
| ·功能可转换的空间设计原则 | 第95-97页 |
| ·功能可转换的空间设计手法 | 第97-103页 |
| ·可适应紧急避难的适宜性设计 | 第103-113页 |
| ·农村小学校作为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第103-104页 |
| ·校园作为紧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原则 | 第104-106页 |
| ·室外空间的安全性设计方法 | 第106-109页 |
| ·建筑单体的安全性设计方法 | 第109-113页 |
| ·可唤起社区共同情感的建筑形式设计 | 第113-123页 |
| ·形象的表达 | 第114-117页 |
| ·材料的表达 | 第117-121页 |
| ·技术的表达 | 第121-123页 |
| ·小结 | 第123-124页 |
| 7 结论 | 第124-128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4-125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 ·今后的研究建议 | 第126-128页 |
| 致谢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 图表目录 | 第134-140页 |
| 图录 | 第134-138页 |
| 表录 | 第138-140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0页 |
| 发表论文 | 第140页 |
| 参与项目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