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综述 | 第12-23页 |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机制 | 第12-13页 |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机制 | 第12页 |
·底栖动物干扰对沉积物物理结构的影响 | 第12-13页 |
·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13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历程 | 第14-15页 |
·磷脂脂肪酸分析技术 | 第15-16页 |
·PLFAs 谱图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方面的应用 | 第16-18页 |
·沉积物中磷的迁移转化 | 第18-21页 |
·沉积物中磷形态分类 | 第18-19页 |
·各形态磷的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 | 第19-20页 |
·不同磷形态的提取方法 | 第20页 |
·影响磷形态转化的因素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2 蓝藻水华水体沉积物间隙水氮磷分布和底泥微生物活性变化 | 第23-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23-24页 |
·样品分析 | 第24-25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25页 |
·结果 | 第25-29页 |
·水体理化特性 | 第25-26页 |
·沉积物主要理化性质 | 第26-27页 |
·沉积物中APA、FDA 与营养盐的垂向分布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3 铜锈环棱螺生物扰动对藻华水体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4-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PA)测定 | 第35页 |
·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及种类的测定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42页 |
·不同螺密度对沉积物APA 及TOC 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螺密度处理对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37-40页 |
·不同螺密度处理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4 铜锈环棱螺和河蚬对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44-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 | 第46-50页 |
·不同底栖动物对底泥0-1cm 层磷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底栖动物对底泥1-2cm 层磷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不同底栖动物对底泥2-3cm 层磷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3页 |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