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悬架K&C特性优化设计及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车辆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课题来源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16-19页 |
| ·基本概念与特点 | 第16页 |
| ·形成与发展 | 第16-17页 |
| ·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整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29页 |
| ·ADAMS 软件建模步骤与方法 | 第19-20页 |
| ·整车技术参数的获取 | 第20-21页 |
| ·前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 ·后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 ·转向系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 ·车身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 ·动力总成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前悬架系统 K&C 仿真分析 | 第29-53页 |
| ·评价独立悬架 K&C 特性的仿真方法 | 第29-30页 |
| ·左右车轮平行跳动试验 | 第29页 |
| ·左右车轮反向跳动试验 | 第29-30页 |
| ·单侧轮跳试验 | 第30页 |
| ·外加载荷试验 | 第30页 |
| ·独立悬架 K&C 特性的评价指标 | 第30-34页 |
| ·车轮外倾角 | 第31页 |
| ·车轮前束角 | 第31-32页 |
| ·主销后倾角 | 第32-33页 |
| ·主销内倾角 | 第33-34页 |
| ·轮距 | 第34页 |
| ·前悬架 K 特性仿真分析及优化 | 第34-44页 |
| ·灵敏度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前悬架优化前 K 特性仿真分析 | 第35-38页 |
| ·前悬架灵敏度分析 | 第38-40页 |
| ·前悬架优化后 K 特性仿真分析 | 第40-42页 |
| ·K 特性优化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42-44页 |
| ·前悬架 C 特性仿真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44-52页 |
| ·纵向力加载 | 第44-47页 |
| ·侧向力加载 | 第47-50页 |
| ·回正力矩加载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 | 第53-66页 |
| ·操纵稳定性概念 | 第53页 |
| ·试验的基本原理 | 第53页 |
| ·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 ·转向回正性能试验 | 第54-56页 |
|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 ·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 ·结果评价 | 第56页 |
|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 | 第56-58页 |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 ·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 ·结果评价 | 第58页 |
| ·稳态回转试验 | 第58-63页 |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 ·试验结果 | 第60-61页 |
| ·结果评价 | 第61-63页 |
| ·转向轻便性试验 | 第63-65页 |
| ·试验方法 | 第63页 |
| ·试验结果 | 第63-64页 |
| ·结果评价 | 第64-65页 |
| ·整车操纵稳定性评价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