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现实选择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原创社会主义的考察 | 第16-30页 |
一、原创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 第16-20页 |
(一) 对自由平等的执着追求 | 第17-18页 |
(二) 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 | 第18-20页 |
二、原创社会主义的原理论证 | 第20-25页 |
(一) 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 第20-21页 |
(二) 阶级对立普遍存在 | 第21-22页 |
(三) 历史规律不可更改 | 第22-24页 |
(四) 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 第24-25页 |
三、原创社会主义的策略论证 | 第25-28页 |
(一) 无产阶级是解放主体 | 第25-26页 |
(二) 暴力革命是基本手段 | 第26-28页 |
四、原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 | 第30-40页 |
一、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 第30-36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的关注 | 第30-31页 |
(二) 苏联社会主义的实现 | 第31-33页 |
(三) 战争与社会主义 | 第33-36页 |
二、苏联内外政策的失误 | 第36-39页 |
(一) 苏联始终坚持世界革命思想 | 第36-37页 |
(二) 个人崇拜和官僚特权阶层 | 第37-39页 |
三、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的启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选择 | 第40-50页 |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实现 | 第40-43页 |
(一) 革命道路与毛泽东思想 | 第40-41页 |
(二) 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 第41-42页 |
(三) 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 | 第42-43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考察 | 第43-47页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第43-44页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 | 第44-46页 |
(三) 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不变宗旨 | 第46-47页 |
三、未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 第47-50页 |
(一)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 | 第47-48页 |
(二) 政治改革需稳步推进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