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导论 | 第9-15页 |
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客观存在 | 第9页 |
·丰富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9-10页 |
·加强老年人口体育教育、促进老年健康的现实要求 | 第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第11页 |
·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研究 | 第11-12页 |
·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 第12-13页 |
·老年人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13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4-15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5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二、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 第15-18页 |
1 参与锻炼的老年人数量日渐增多,锻炼质量不高 | 第16页 |
2 健身场地逐渐固定,健身项目及形式多样化 | 第16-17页 |
3 锻炼坚持性增强,健身时间较为固定 | 第17-18页 |
4 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科学性不足 | 第18页 |
三、城市老年人口体育锻炼效应的社会学分析 | 第18-27页 |
1 体育锻炼与城市老年人口的社会化 | 第18-22页 |
·老年人社会化的涵义 | 第19页 |
·城市老年人口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 | 第19-20页 |
·体育锻炼对城市老年人口社会化的作用 | 第20-22页 |
·对培养自我观念的作用 | 第20-21页 |
·对传递社会文化、内化价值观念的作用 | 第21页 |
·对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的作用 | 第21-22页 |
2 体育锻炼与城市老年人口社会角色的转变 | 第22-25页 |
·社会角色的理论及概念 | 第22-23页 |
·老年人口社会角色的转变与角色失调 | 第23页 |
·体育锻炼对城市老年人口社会角色转变的作用 | 第23-25页 |
·对防止角色冲突的作用 | 第23-24页 |
·对防止角色不清的作用 | 第24页 |
·对防止角色中断的作用 | 第24-25页 |
·对防止角色失败的作用 | 第25页 |
3 体育锻炼与城市老年人口的社会互动 | 第25-27页 |
·丰富空巢与类空巢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 第25-26页 |
·老年人交友的作用 | 第26页 |
·对创建和谐的社区氛围的作用 | 第26-27页 |
四、社会效应问卷的编制 | 第27-34页 |
1 体育锻炼效应问卷的维度构建 | 第27-30页 |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调查结果的内容分析 | 第27-29页 |
·问卷的理论构想 | 第29-30页 |
2 预试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目的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因素分析适宜性检验 | 第31页 |
·确定相关题目 | 第31页 |
·确定因素及命名 | 第31-34页 |
五、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4-36页 |
1 问卷信度分析 | 第34-35页 |
2 问卷效度检验 | 第35-36页 |
·问卷的内容效度分析 | 第35页 |
·问卷结构效度分析 | 第35-36页 |
六、济宁市城市老年人口体育锻炼的社会效应特点分析 | 第36-41页 |
1 目的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37页 |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研究工具 | 第36页 |
·研究程序 | 第36-37页 |
3 人口学变量与体育锻炼效应的关系分析 | 第37-41页 |
·性别差异分析 | 第37页 |
·社会效应问卷的年龄差异 | 第37-39页 |
·社会效应问卷的生活状况差异 | 第39-40页 |
·社会效应问卷的工作情况差异 | 第40-41页 |
七、关于济宁市城市老年人口体育锻炼效应的社会学讨论 | 第41-44页 |
1 关于体育锻炼效应问卷的编制 | 第41页 |
2 体育锻炼效应被试的特征 | 第41-43页 |
·被试的性别差异 | 第42页 |
·被试的年龄差异 | 第42页 |
·被试生活状况差异 | 第42-43页 |
·被试工作情况差异 | 第43页 |
3 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3-44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3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3-44页 |
八、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