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5页 |
| ·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 第12-15页 |
| ·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标记 | 第13页 |
| ·基于PCR 的分子标记 | 第13-14页 |
| ·基于DNA 测序的分子标记 | 第14-15页 |
| ·其它分子标记 | 第15页 |
| ·作图群体的类型与特点 | 第15-17页 |
| ·临时性群体 | 第16页 |
| ·永久性群体 | 第16-17页 |
| ·自然群体 | 第17页 |
| ·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方法 | 第17-19页 |
| ·单标记分析法(The Single marker Mapping) | 第17-18页 |
|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 | 第18页 |
|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 第18页 |
| ·多区间作图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MIM) | 第18-19页 |
| ·混合线性模型QTL 定位法(The Mixed Linear Model,MLM) | 第19页 |
| ·棉花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棉花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棉花产量性状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棉花纤维品质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QTL 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实验报告 | 第25-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 ·材料 | 第26页 |
| ·田间种植及性状调查 | 第26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26-28页 |
| ·DNA 提取方法 | 第26-27页 |
| ·提取DNA 所需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 ·标记筛选 | 第28-30页 |
| ·SSR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 | 第30-31页 |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0-31页 |
| ·凝胶染色 | 第31页 |
|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 ·表型性状统计及分子标记检测 | 第31页 |
| ·标记检测及统计 | 第31-32页 |
| ·连锁图构建和染色体定位 | 第32页 |
| ·QTL 分析 | 第32-33页 |
| ·复合区间作图QTL 分析 | 第32页 |
| ·上位性及QE 互作 | 第32页 |
| ·QTL 效应确定及命名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62页 |
| ·表型数据基本统计分析 | 第33-40页 |
| ·产量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 第33-37页 |
| ·纤维品质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 第37-40页 |
| ·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 第40-42页 |
| ·环境1 中各性状相关性 | 第40-42页 |
| ·环境2 中各性状相关性 | 第42页 |
| ·两环境下各相同性状相关性 | 第42页 |
| ·连锁群的构建及染色体定位 | 第42-59页 |
| ·SSR 引物筛选和群体检验 | 第42-43页 |
| ·作图群体标记分离比检测 | 第43页 |
| ·连锁图谱构建 | 第43-48页 |
|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 第48-59页 |
| ·QTL 定位分析 | 第59-62页 |
| ·复合区间作图QTL 分析 | 第59-60页 |
| ·基于混合线形模型的CIM 的QTL 定位 | 第60-62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62-65页 |
| ·亲本的选择和F2;3 作图群体的评价 | 第62页 |
| ·标记的多态性与偏分离 | 第62-63页 |
| ·增效基因来源 | 第63页 |
| ·QTL 定位结果的分析 | 第63-64页 |
| ·上位性QTL 及QTL 与环境互作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