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任务 | 第18-19页 |
| 第2章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概述 | 第19-33页 |
| ·危机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 第19-22页 |
| ·危机的定义 | 第19-20页 |
| ·危机的特征 | 第20-21页 |
| ·危机的分类 | 第21-22页 |
| ·公共危机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 第22-26页 |
| ·公共危机的定义 | 第22-23页 |
| ·公共危机的特征 | 第23-24页 |
| ·公共危机的分类 | 第24-26页 |
| ·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特征及其阶段 | 第26-30页 |
| ·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 | 第26页 |
|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 第26-27页 |
| ·公共危机管理模型及阶段划分 | 第27-30页 |
|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 第30-33页 |
| ·从无到有,学科发展呈现上升趋 | 第30-31页 |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果不断涌出 | 第31页 |
| ·公共危机管理的转型与未来发展 | 第31-33页 |
| 第3章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题 | 第33-40页 |
|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 ·政府危机预警机制薄弱 | 第33页 |
| ·机构组织和职能定位存在偏差 | 第33-34页 |
| ·政府官员问责机制不完善 | 第34页 |
| ·我国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备 | 第34-36页 |
|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缺失 | 第34-35页 |
|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则不健全 | 第35页 |
|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缺乏组织保障 | 第35-36页 |
| ·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36-37页 |
| ·关于事件的信息公开不透明 | 第36-37页 |
| ·地方政府间掌握信息不协调 | 第37页 |
| ·公众媒体易散播不实言论 | 第37页 |
| ·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与公众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不够 | 第37-40页 |
| ·危机意识淡薄 | 第37-38页 |
| ·公民的参与程度低 | 第38页 |
| ·社会组织缺乏经验 | 第38页 |
| ·社会组织缺乏有效整合 | 第38-40页 |
| 第4章 国外的公共危机管理及启示 | 第40-44页 |
| ·日本的公共危机管理 | 第40-41页 |
| ·日本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 第40-41页 |
| ·美国的公共危机管理 | 第41页 |
| ·美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的主要框架 | 第41页 |
| ·欧盟的公共危机管理 | 第41-43页 |
| ·欧盟危机管理机制 | 第41-43页 |
|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启示 | 第43-44页 |
| 第5章 加强和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 第44-55页 |
| ·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 第44-47页 |
| ·建立危机预警体系和危机风险评估机制 | 第44-45页 |
| ·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 | 第45页 |
| ·完善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定位 | 第45-46页 |
| ·完善政府官员的问责制 | 第46-47页 |
| ·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制 | 第47-49页 |
| ·制定与完善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 | 第47-48页 |
| ·制定详实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 | 第48页 |
| ·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 | 第48-49页 |
| ·建立全面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 第49-51页 |
| ·建立与媒体公众透明的信息管理系统 | 第49-50页 |
| ·各地方政府间横向的信息协调 | 第50页 |
| ·强化对国内国际资源的有效整合 | 第50-51页 |
| ·政府要积极建立社会应急组织 | 第51-55页 |
| ·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 | 第51-52页 |
| ·减少谣传,提高人们对于危机事件的认知效率 | 第52页 |
|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52-53页 |
| ·加强社会应急组织的培养及管理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