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24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21页 |
(一)李达研究的学术分期及主要成果 | 第12-17页 |
(二)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三)进一步研究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2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研究路径及各章要点 | 第22-24页 |
第一章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渊源与轨迹 | 第24-60页 |
一、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4-29页 |
(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第24-26页 |
(二)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是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26-29页 |
二、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9-46页 |
(一)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和根本理论来源 | 第29-30页 |
(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在最初意义上施加了影响 | 第30-34页 |
(三)欧洲及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 | 第34-37页 |
(四)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 第37-41页 |
(五)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重要思想素材 | 第41-46页 |
三、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 | 第46-60页 |
(一)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始形成阶段(1918 年 6 月~1922 年秋) | 第47-50页 |
(二)着力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阶段(1922 年秋~1932 年 8 月) | 第50-53页 |
(三)着力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阶段(1932 年 8 月~1949 年 5 月) | 第53-56页 |
(四)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曲折发展阶段(1949 年 5 月~1966 年 8 月) | 第56-60页 |
第二章 李达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 | 第60-85页 |
一、李达的社会主义理想观 | 第60-70页 |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 第61-63页 |
(二)社会主义的性质 | 第63-68页 |
(三)社会主义的目的 | 第68-70页 |
二、李达的社会主义制度观 | 第70-81页 |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 第70-76页 |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特征 | 第76-79页 |
(三)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特征 | 第79-81页 |
三、李达的社会主义运动观 | 第81-85页 |
(一)社会主义发展应分为不同阶段 | 第81-82页 |
(二)社会主义发展可经历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 第82页 |
(三)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和形式 | 第82-85页 |
第三章 李达的社会革命理论 | 第85-121页 |
一、中国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 第85-97页 |
(一)社会革命的内涵 | 第85-87页 |
(二)中国社会革命的根源 | 第87-89页 |
(三)中国社会革命的条件 | 第89-91页 |
(四)中国社会运动的革命手段 | 第91-94页 |
(五)中国社会及社会问题的特性 | 第94-97页 |
二、中国社会革命的对象 | 第97-107页 |
(一)李达对作为革命对象的帝国主义的认识 | 第98-103页 |
(二)李达对作为革命对象的资本主义的认识 | 第103-107页 |
三、中国社会革命的领导权 | 第107-114页 |
(一)中国革命应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 | 第108-110页 |
(二)阐发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 第110-114页 |
四、中国革命的前途 | 第114-121页 |
(一)中国革命的直接结果:国家资本主义 | 第114-116页 |
(二)社会主义过渡期理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第116-119页 |
(三)中国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第119-121页 |
第四章 李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 第121-161页 |
一、社会主义建设共同规律的探索 | 第121-136页 |
(一)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 第121-125页 |
(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作为领导核心 | 第125-129页 |
(三)有步骤地建立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 | 第129-131页 |
(四)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 第131-133页 |
(五)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发展科学文化 | 第133-134页 |
(六)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同各国工人阶级团结一致 | 第134-136页 |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 第136-149页 |
(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 第137-139页 |
(二)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第139-142页 |
(三)客观认识我国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 | 第142-144页 |
(四)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 | 第144-148页 |
(五)科学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第148-149页 |
三、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149-156页 |
(一)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革命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 第149-152页 |
(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 第152-156页 |
四、围绕新宪法而展开的社会主义法律思想 | 第156-161页 |
(一)我国宪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 第156-157页 |
(二)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第157-158页 |
(三)我国宪法是全国人民为建成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旗帜 | 第158-161页 |
第五章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 | 第161-194页 |
一、李达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第161-166页 |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李达理论探索的起点、主线和归宿 | 第161-162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李达探索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 第162-163页 |
(三)经济学是李达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 第163-164页 |
(四)史学是李达分析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工具 | 第164页 |
(五)法学、教育学是李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 第164-166页 |
二、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促进 | 第166-172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系统地宣传科学社会主义 | 第166-167页 |
(二)在思想论战中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 第167-168页 |
(三)及时传播苏俄(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 | 第168-169页 |
(四)对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可贵探索 | 第169-170页 |
(五)直接影响了毛泽东的社会革命和建设理论 | 第170-172页 |
三、李达探索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 第172-184页 |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 | 第172-174页 |
(二)运用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方法 | 第174-176页 |
(三)运用比较分析方法 | 第176-181页 |
(四)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 第181-184页 |
四、李达的理论探索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学人的启示 | 第184-194页 |
(一)笃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 第184-186页 |
(二)坚持真理的精神和勇气 | 第186-188页 |
(三)保持理论与现实的张力 | 第188-194页 |
结语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