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9页
绪论第9-15页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9页
  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0-12页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0页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3页
  1. “共情”概念第12页
  2. “思想品德教育”内涵第12-13页
  3.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共情”内涵第13页
 (四) 课题研究的思路及理论依据第13-14页
  1. 研究基本思路第13页
  2. 理论依据第13-14页
 (五)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4-15页
  1. 文献研究法第14页
  2. 问卷调查法第14页
  3. 访谈法第14-15页
一、共情视角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实需求分析第15-20页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第15-16页
  1. 源自现代道德教育理念的挑战第15页
  2. 源自现代人际关系的挑战第15页
  3. 源自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挑战第15-16页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客观需要第16-17页
  1. 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的需要第16页
  2. 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第16页
  3. 构建思想品德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第16-17页
 (三) 教师角色认知的视角转换第17-18页
  1. 满足对“自我角色”认知的需要第17页
  2. 满足对“学生角色”认知的需要第17-18页
 (四) 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转换第18-20页
  1. 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人际关系第18-19页
  2. 共情满足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19-20页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现状第20-29页
 (一) 调研基本情况第20页
  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0页
  2. 调查对象与数据处理第20页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概述第20-22页
 (三)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现状第22-29页
  1. 教师共情观念淡薄,角色定位不准确第22-23页
  2. 师生沟通不足,相互共情缺失第23-24页
  3. 教师共情能力欠缺,实际运用不到位第24-27页
  4. 思想品德课受到忽视,共情利用不够第27-29页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问题的原因探析第29-35页
 (一) 共情运用的现实困境第29-30页
  1. 共情本身的困难第29页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第29-30页
  3. 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第30页
 (二) 教师方面的原因第30-33页
  1. 自我探索不足第30-31页
  2. 忽视学生的生命情感第31-32页
  3. 对课堂、教材情感体验不到位第32-33页
 (三) 学生方面的原因第33-35页
  1. 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影响学生共情能力第33页
  2. 自我认识有偏差,影响共情效果第33-35页
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的策略探讨第35-43页
 (一) 明晰教学目标,注重共情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结合第35页
 (二) 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共情运用的良好氛围第35-37页
  1. 社会氛围第35-36页
  2. 家庭氛围第36页
  3. 学校氛围第36-37页
 (三) 注重队伍建设,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者的共情素养第37-40页
  1. 树立共情意识,转换教师角色第37页
  2. 加强共情训练,提高共情学生的能力第37-39页
  3. 学会自我觉察,提高共情自我的能力第39-40页
 (四)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共情教育有效性第40-41页
 (五) 融共情于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效果第41-43页
结束语第43-4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4-48页
附录第48-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生写作流畅性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来源于宏基因组的糖苷酶的筛选、性质表征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