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A/A/O氧化沟工艺强化脱氮调控技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1 绪论第12-26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13-17页
     ·氧化沟工艺概述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研究现状第17-20页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过程控制概况第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多场结合实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优化第20-21页
     ·活性污泥系统多场间相互影响关系第20-21页
     ·水力场与生物场相结合实现活性污泥系统运行优化第21页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第21-26页
     ·课题提出第21-22页
     ·研究内容第22-23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课题来源第24-26页
2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26-46页
   ·试验用水来源及水质第26页
   ·试验现场及试验装置第26-30页
     ·试验现场第26-29页
     ·中试装置第29-30页
   ·试验仪器设备及检测方法第30-33页
     ·试验仪器设备第30页
     ·试验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第30-33页
   ·三维流场模拟平台第33-34页
   ·物料平衡分析方法第34-44页
     ·物料平衡原理第34-36页
     ·氮物料衡算方法第36-41页
     ·磷物料衡算方法第41-42页
     ·碳物料衡算方法第42-44页
   ·本章小结第44-46页
3 A/A/O 氧化沟工艺运行效能分析第46-58页
   ·A/A/O 氧化沟工艺处理效果现状分析第46-54页
     ·进水水质特性第46-47页
     ·处理效果分析第47-54页
   ·A/A/O 氧化沟工艺运行能耗现状分析第54-56页
     ·运行能耗分析第54-55页
     ·节能关键点识别第55-56页
   ·A/A/O 氧化沟工艺运行优化思路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A/A/O 氧化沟工艺脱氮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第58-78页
   ·A/A/O 氧化沟工艺脱氮机理第58-60页
     ·生物硝化反应机理第58-59页
     ·生物反硝化反应机理第59页
     ·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机理第59-60页
   ·强化 SND 脱氮的必要性第60-62页
   ·溶解氧浓度的影响第62-66页
     ·DO 浓度对硝化及反硝化的影响第62-63页
     ·DO 浓度与脱氮反应速率的关联性分析第63-66页
   ·污泥回流比的影响第66-68页
   ·泥龄的影响第68-69页
   ·污泥浓度的影响第69-71页
   ·A/A/O 氧化沟工艺脱氮动力学第71-76页
     ·硝化反应动力学第71-74页
     ·反硝化反应动力学第74-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5 A/A/O 氧化沟工艺曝气模式调控及优化运行研究第78-134页
   ·连续曝气时主反应区特征参数分布规律第78-94页
     ·试验工况及断面第78-81页
     ·流速分布第81-88页
     ·溶解氧分布第88-91页
     ·污泥浓度分布第91-94页
   ·连续曝气时主反应区供氧、混合及推流性能优化条件第94-102页
     ·供氧性能优化条件第94-97页
     ·混合及推流性能优化条件第97-102页
   ·A/A/O 氧化沟工艺连续曝气模式强化脱氮第102-111页
     ·概述第102-103页
     ·主反应区分段优化策略的提出第103-105页
     ·主反应区分段优化策略的应用第105-110页
     ·连续曝气优选模式的确定第110-111页
   ·A/A/O 氧化沟工艺间歇曝气模式强化脱氮第111-119页
     ·概述第111-112页
     ·试验工况及方法第112页
     ·完全硝化反硝化中试试验第112-115页
     ·不同组合工况中试试验第115-116页
     ·间歇曝气模式调控效能分析第116-119页
   ·A/A/O 氧化沟工艺不同曝气模式物料平衡分析第119-132页
     ·物料平衡分析基础数据第120-122页
     ·物料平衡计算及运行效能对比第122-131页
     ·物料平衡分析对工艺优化运行的启示第131-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6 A/A/O 氧化沟工艺流态优化及能量配置研究第134-152页
   ·氧化沟沟型与节能的关系第134-135页
     ·沟型对充氧的影响第134页
     ·沟形对混合推动能量投入的影响第134-135页
   ·氧化沟三维流态模型的建立第135-145页
     ·三维湍流模型的选择第135-138页
     ·主反应区三维流场建模及模型校验第138-143页
     ·缺氧区三维流场建模及模型校验第143-145页
   ·氧化沟沟型结构及设备位置优化与模拟第145-148页
     ·主反应区优化措施及模拟第145-147页
     ·缺氧区优化措施及模拟第147-148页
   ·氧化沟推流设备优化配置改造第148-150页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7 A/A/O 氧化沟工艺应对进水变化的分时优化控制研究第152-170页
   ·污水处理厂进水动态变化特征第152-159页
     ·进水水温变化特征第152-153页
     ·进水水量变化特征第153-155页
     ·进水水质变化特征第155-159页
   ·运行时期划分及主要控制参数第159-160页
     ·运行时期划分第159页
     ·主要控制参数第159-160页
   ·好氧区控制策略——区段溶氧控制第160-163页
     ·基于分段供氧理论的生化反应功能区段划分第160-161页
     ·进水动态变化对区段划分的影响第161页
     ·区段溶氧控制策略的提出第161-163页
   ·其它功能单元控制策略第163-164页
   ·A/A/O 氧化沟工艺分时优化控制策略确定第164-166页
   ·控制效果分析第166-168页
     ·控制前后溶解氧稳定性比较第166-167页
     ·控制前后净化效能及能耗比较第167-168页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8 结论及建议第170-174页
   ·结论第170-172页
   ·建议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8页
附录第188-189页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8-189页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89页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交流第189页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第189页
 E.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的压力检测仪的设计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展性教学的知识观探析及实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