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锡德尼生平和著述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锡德尼生平和著述 | 第11-14页 |
一、 生平概述 | 第11-13页 |
二、 著述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为诗辩护》诞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 第14-18页 |
一、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宗教状况 | 第14-15页 |
二、 伊丽莎白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 第15页 |
三、 文化与宗教之争 | 第15-18页 |
第二章 《为诗辩护》核心内容 | 第18-30页 |
第一节 诗歌本质特征:自由创造 | 第19-25页 |
一、 诗的自由创造特征 | 第19-20页 |
二、 诗歌的优越性 | 第20-23页 |
三、 诗歌的创作手段:虚构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诗歌的价值功用 | 第25-27页 |
一、 怡情悦性 | 第26-27页 |
二、 道德教育 | 第27页 |
第三节 英国民族诗歌理论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为诗辩护》的思想探析 | 第30-40页 |
第一节 《为诗辩护》的人文主义情怀 | 第30-34页 |
一、 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推广 | 第30-32页 |
二、 张扬自我和理性 | 第32-33页 |
三、 民族诗歌的“本土化意识”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人文主义和清教思想的结合 | 第34-37页 |
一、 锡德尼激进清教思想的转变 | 第34-36页 |
二、 清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浪漫情怀与理性思想 | 第37-40页 |
一、 浪漫情怀 | 第37-38页 |
二、 理性思想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为诗辩护》的意义和影响 | 第40-44页 |
第一节 对伊丽莎白时代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 第40-41页 |
一、 文学现象的总结和反思 | 第40-41页 |
二、 “黄金时代”的铺路石 | 第41页 |
第二节 对后世的影响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一、 专著类 | 第46-48页 |
(一)英文类 | 第46-47页 |
(二)中文类 | 第47-48页 |
二、 论文类 | 第48-50页 |
(一)英文类 | 第48页 |
(二)中文类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