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论文--地质勘探论文

广西大厂矿田非线性成矿动力耦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目录第11-15页
符号说明第15-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6页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9-20页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的勘探历史及现状第20-22页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勘探历史第20页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的现状第20-21页
     ·主要争论第21-22页
   ·计算地学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3页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3-24页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第24-26页
第二章 数值模拟概论第26-38页
   ·引言第26页
   ·理论背景第26-33页
     ·常用力学关系第26-28页
     ·岩石弹性-塑性行为第28-32页
     ·本构模型第32-33页
   ·模拟途径第33-35页
     ·模拟步骤第33-35页
     ·三维模拟介绍第35页
   ·模拟软件第35-38页
     ·连续介质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FLAC)第35-37页
     ·有限元近地表流动系统分析软件(FEFLOW)第37-38页
第三章 区域地质、矿床地质以及区域流体流动机制第38-60页
   ·引言第38页
   ·区域地质第38-51页
     ·地层第38-40页
     ·岩浆岩第40-43页
     ·构造第43-47页
     ·构造演化第47-51页
   ·矿床地质第51-56页
     ·围岩第52-54页
     ·矿体及矿物组成第54-56页
   ·近地表流体流动以及大厂矿田的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第56-60页
     ·大厂矿田流体流动机制第56页
     ·大厂矿田的热对流机制第56-57页
     ·不同环境下的锡成矿作用第57-60页
第四章 简化模型的流体渗流模拟:控矿参数灵敏度测试第60-80页
   ·引言第60-61页
   ·相关数值模拟理论/动力学机制第61-65页
     ·有限差分法第61页
     ·力学关系第61-62页
     ·孔隙介质及渗流第62-64页
     ·变形与流体渗流的耦合关系第64-65页
     ·控制方程第65页
   ·概念模型以及边界条件第65-66页
   ·模拟结果及讨论第66-78页
     ·网格尺寸的影响第68-69页
     ·断层破碎带宽度的影响第69-71页
     ·断层破碎带倾角影响第71-73页
     ·地表形态的影响第73-75页
     ·渗透率影响第75-76页
     ·构造作用力的影响第76-78页
   ·结论第78-80页
第五章 铜坑-长坡矿田矿床成因的岩石变形-流体流动耦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第80-91页
   ·引言第80页
   ·铜坑-长坡矿区的矿床地质第80-81页
   ·二维概念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第81-87页
     ·矿床成因模型第81-84页
     ·可变化渗透率第84-85页
     ·边界条件及模型参数第85-87页
   ·模拟结果第87-90页
   ·结论第90-91页
第六章 广西大厂矿田的孔隙流体流动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第91-108页
   ·引言第91-92页
   ·地质背景第92-94页
   ·计算方法第94-99页
     ·有限元方法第94页
     ·数学物理方程第94-97页
     ·问题的计算模型第97-99页
   ·模拟结果及讨论第99-106页
     ·地热梯度的影响第99-102页
     ·地热梯度以及流体盐度综合影响第102-106页
   ·讨论与结论第106-108页
第七章 广西大厂矿田三维地质数值模拟第108-126页
   ·引言第108-109页
   ·大厂矿田的铟富集机制第109-111页
     ·锡在铟富集中的作用第109页
     ·铟成矿与温度的关系第109-110页
     ·铟成矿与深度的关系第110-111页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与计算程序第111-114页
     ·变形-流体渗流-热传递耦合模型第111-112页
     ·物理控制方程第112页
     ·孔隙率、渗透率与变形关系第112-113页
     ·孔隙流体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第113页
     ·成矿率与温度及孔隙流体流速间的关系第113-114页
     ·FLAC~(3D)的基本步骤第114页
   ·概念模型和边界条件第114-116页
   ·模拟结果第116-124页
     ·动态参数(孔隙率、渗透率和孔隙流体密度)的作用第116-117页
     ·热传递和挤压变形的作用第117-121页
     ·体积应变结果分析第121-124页
   ·三维模拟结论第124页
   ·矿床成因与模式讨论第124-126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126-129页
   ·讨论与结论第126-128页
   ·后续工作建议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矿床模式与成矿预测
下一篇:复杂难处理金精矿提取及综合回收的基础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