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4页 |
| 绪论 | 第14-22页 |
| 1 选址布局及其营造技术 | 第22-30页 |
| ·自然环境下的选址与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 第22-25页 |
| ·宗法制度下的聚落布局 | 第25-30页 |
| ·强调聚落聚居意义的梳式布局 | 第25-26页 |
| ·强调建筑聚居意义的密集式与围垅式布局 | 第26-30页 |
| 2 平面形制及其营造技术 | 第30-50页 |
| ·基本的控制尺度 | 第30页 |
| ·构成要素的地方形制 | 第30-33页 |
| ·平面形制的类型 | 第33-50页 |
| ·经济因素主导的形制 | 第33-37页 |
| ·传统民居形制的衍变 | 第37-50页 |
| 3 空间形态及其营造技术 | 第50-76页 |
| ·过渡性的外部空间形态 | 第50-52页 |
| ·与聚落空间结合 | 第50页 |
| ·与自然环境过渡 | 第50-52页 |
| ·气候条件及人文背景下的外部形态 | 第52-65页 |
| ·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形态 | 第52-58页 |
| ·人文背景下的多样形态 | 第58-65页 |
| ·重点处理的入口空间 | 第65-68页 |
| ·普遍使用的凹门 | 第65-67页 |
| ·形式多样的围墙大门 | 第67-68页 |
| ·通透的内部空间 | 第68-76页 |
| ·开敞的厅堂与紧凑的天井 | 第69-72页 |
| ·室内空间的隔而不断与合理争取 | 第72-73页 |
| ·过白 | 第73-76页 |
| 4 结构构造及其营造技术 | 第76-110页 |
| ·合理有效的结构体系 | 第76-92页 |
| ·从干栏到砖木结构 | 第76-77页 |
| ·木构架的地方形制 | 第77-85页 |
| ·柱与柱础的地方形制 | 第85-89页 |
| ·适应气候的屋顶处理 | 第89-91页 |
| ·适应地质的基础处理 | 第91-92页 |
| ·地方材料的运用 | 第92-101页 |
| ·主要材料的地方性使用 | 第92-95页 |
| ·地面的地方性材料 | 第95-96页 |
| ·墙体的因材施用 | 第96-101页 |
| ·装饰的地方性运用 | 第101-110页 |
| 5 营造技术的共性与个性 | 第110-120页 |
| ·精巧通透的共性 | 第110页 |
| ·多样的个性 | 第110-118页 |
| ·整体统一的广府民居 | 第111-115页 |
| ·保留古制的潮汕民居 | 第115-116页 |
| ·群族聚居的客家民居 | 第116-118页 |
|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 第118-120页 |
| 6结语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 附录 | 第126-127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127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