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13-18页 |
·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4-15页 |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5-17页 |
·随机引物PCR | 第15-16页 |
·特异引物PCR | 第16-17页 |
·基于PCR与限制性酶切技术相结合的DNA标记 | 第17页 |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标记 | 第17-18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8-21页 |
·AFLP技术原理 | 第18-19页 |
·AFLP技术流程 | 第19页 |
·AFLP技术的优越性 | 第19页 |
·AFLP技术的应用 | 第19-21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9-20页 |
·基因定位及高密度遗传图谱(物理图谱)构建 | 第20页 |
·系统分类和进化研究 | 第20-21页 |
·微卫星和ISSR标记 | 第21-24页 |
·微卫星 | 第21-22页 |
·卫星DNA的发现与命名 | 第21-22页 |
·SSR标记的产生机理及其作为分子标记的优点 | 第22页 |
·I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特点及其应用 | 第22-24页 |
·检测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3页 |
·品种和种质鉴定 | 第23页 |
·物种和种群亲缘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竹类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第2章 毛竹AFLP标记序列分析 | 第26-3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所需数据与程序 | 第26页 |
·毛竹材料 | 第26页 |
·菌株、质粒、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 第26页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毛竹DNA的提取,纯化与检测 | 第26-27页 |
·采用改良的SDS法提取与纯化毛竹DNA | 第26-27页 |
·DNA的检测 | 第27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页 |
·基因组DNA的酶切与接头连接 | 第27-28页 |
·DNA片段的预扩增(Pre-amplification of DNA fragments) | 第28页 |
·E+3单引物的选择性扩增 | 第28页 |
·扩增片段的载体连接与克隆 | 第28-29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测序 | 第29页 |
·碱基重复比率的计算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基因组提取、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结果 | 第29-30页 |
·阳性克隆的检测 | 第30-31页 |
·序列分析 | 第31-33页 |
·AFLP序列的SSRHunter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AFLP序列的双碱基重复规律 | 第32-33页 |
·NCBI网站序列比对 | 第33-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第3章 毛竹ISSR标记序列分析 | 第37-4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毛竹基因组的提取 | 第37页 |
·毛竹基因组ISSR-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PCR正交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退火温度和Mg~(2+)浓度的详细确定 | 第38页 |
·ISSR片段的克隆 | 第38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测序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毛竹基因组ISSR-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38-40页 |
·正交实验分析 | 第38-39页 |
·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毛竹ISSR引物扩增结果总结 | 第40-42页 |
·菌体PCR筛选检测结果 | 第42页 |
·ISSR标记序列分析 | 第42-45页 |
·ISSR标记序列碱基重复统计 | 第42-44页 |
·AFLP和ISSR序列的双碱基重复规律 | 第44-45页 |
·ISSR标记序列的BLAST比对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第4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1 | 第56-67页 |
附录2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