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及立题 | 第13-14页 |
·国内外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意义和进展 | 第14-17页 |
·国外对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对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外对北部湾全新世时期气候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3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入海河流水沙特征 | 第19页 |
·近海环流特征 | 第19页 |
·气候特征及周边植被分布 | 第19-23页 |
·气候特征 | 第20页 |
·周边植被分布特征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23-30页 |
·研究材料 | 第23-24页 |
·表层沉积物取样 | 第23-24页 |
·钻孔岩芯取样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孢粉和碳屑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孢粉和碳屑样品预处理和富集 | 第24-26页 |
·孢粉的鉴定统计 | 第26-27页 |
·孢粉浓度计算 | 第27页 |
·其它代用指标实验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粒度分析 | 第27-28页 |
·XRF化学元素分析 | 第28页 |
·C、N稳定同位素 | 第28-29页 |
·~(210)Pb测年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年代框架与沉积速率 | 第30-33页 |
·~(210)Pb测试结果及年代序列 | 第30-31页 |
·AMS~(14)C测年结果及沉积速率 | 第31-33页 |
第五章 粒度分析结果及沉积物分布特征 | 第33-40页 |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表层样粒度横向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表层样粒度纵向分布特征 | 第34页 |
·柱状沉积物粒度变化及沉积环境变化 | 第34-40页 |
·中值粒径Md(φ)和平均粒径Mz(φ) | 第36-37页 |
·分选系数σ | 第37页 |
·偏度(SK) | 第37-38页 |
·峰态(Kg)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孢粉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 第40-49页 |
·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规律 | 第40-43页 |
·柱状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 | 第43-49页 |
·Q24孔孢粉分布特征 | 第43-46页 |
·Q43孔孢粉分布特征 | 第46-49页 |
第七章 碳屑、碳氮稳定同位素及XRF岩芯扫描结果 | 第49-55页 |
·碳屑面积浓度变化 | 第49-50页 |
·碳氮稳定同位素 | 第50-52页 |
·XRF岩芯扫描地球化学元素变化 | 第52-55页 |
第八章 北部湾北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 | 第55-68页 |
·不同指标对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 第55-57页 |
·北部湾北部典型植物生境特点及生态指示意义 | 第55页 |
·碳屑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 第55-56页 |
·XRF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 第56页 |
·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 第56-57页 |
·北部湾北部全新世气候变化阶段 | 第57-63页 |
·孢粉记录的表观气候变化 | 第57-59页 |
·校正后气候变化 | 第59-63页 |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球性气候冷事件(RCC事件) | 第63-68页 |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球性气候8.2ka冷事件及其驱动机制 | 第63-65页 |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球性气候5.5ka冷事件及其驱动机制 | 第65-66页 |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1.40-1.80cal.kyrBP冷事件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 第66-68页 |
第九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附表1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