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9页 |
一、 主体需要解析 | 第9-12页 |
(一) 需要理论概述 | 第9-11页 |
(二) “主体”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 关于主体 | 第11页 |
2、 关于主体的特殊性分析 | 第11-12页 |
二、 区分几种需要——关于主体需要的深层分析 | 第12-18页 |
(一) 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 | 第12-14页 |
1、 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 第12-13页 |
2、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 第13页 |
3、 现实需要与理想需要 | 第13页 |
4、 主导性需要与辅助性需要 | 第13-14页 |
5、 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 第14页 |
(二) 不同主体的不同需要 | 第14-16页 |
1、 个别需要、群体需要与社会需要 | 第14-15页 |
2、 青少年的需要与成人的需要 | 第15页 |
3、 “完人”的需要与“常人”的需要 | 第15-16页 |
4、 正常发展者的需要与早熟者的需要 | 第16页 |
(三) 需要与主体意识到的需要 | 第16-17页 |
(四) 主体需要与主体性的需要 | 第17-18页 |
三、 主体需要与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 | 第18-22页 |
(一) 教育教学之于主体需要 | 第18-19页 |
1、 教育教学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功能 | 第18-19页 |
2、 教育教学对主体需要的导向作用 | 第19页 |
(二) 主体需要之于教育教学 | 第19-22页 |
1、 主体需要与教学价值的取向 | 第19-20页 |
2、 主体需要与培养目标的制定 | 第20-21页 |
3、 主体需要是教学活动的动力 | 第21-22页 |
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与建构——从主体需要角度的再审视 | 第22-32页 |
(一) 主体需要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冲突 | 第22-25页 |
冲突之一: 教学的功利化与主体需要的本位价值 | 第22页 |
冲突之二: 教学的理想化与主体需要的现实性 | 第22-23页 |
冲突之三: 教学的科学化与主体需要的个性化 | 第23-24页 |
冲突之四: 教学的知识化与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完整性 | 第24页 |
冲突之五: 教学的成人化与特殊性的主体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 坚持双本位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主体需要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和谐 | 第25-32页 |
1、 树立双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观念 | 第25-27页 |
2、 回归生活,寻找失落的统一 | 第27-29页 |
3、 以价值引导为基础,实现主体的自主建构 | 第29-30页 |
4、 认知和实践相结合,优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第30-32页 |
结束语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