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国有企业经济论文

所有权构造论--传统国有制之解构与全民所有制之重构

1 引论:国企改革的理论反思第1-27页
 1.1 国企改革:制度与结构第11-14页
 1.2 驳“消解论”第14-17页
 1.3 驳“所有者缺位论”第17-18页
 1.4 “两权分离”主张及其局限第18-22页
 1.5 “双重所有权”之谬误第22-24页
 1.6 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所有权制度第24-25页
 1.7 本文的安排第25-27页
2 所有权的构造性的一般分析第27-48页
 2.1 引言第27-29页
  2.1.1 所有权研究方法上的误区第27-28页
  2.1.2 所有权的构造性分析的方法论作用第28-29页
 2.2 所有权的法律构造第29-38页
  2.2.1 所有权概述第29-30页
  2.2.2 所有权的“绝对性”和“完全性”第30-31页
  2.2.3 所有权的“非实在性”与“裸体所有权”第31-32页
  2.2.4 所有权的两种含义:完全所有权(广义所有权)和绝对所有权(狭义所有权)第32-33页
  2.2.5 “绝对权利”的理解第33-34页
  2.2.6 所有权成为“绝对权利”的原因第34-35页
  2.2.7 “原始占有”第35-36页
  2.2.8 “派生占有”第36-37页
  2.2.9 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原因第37-38页
 2.3 关于“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的划分第38-48页
  2.3.1 “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划分滥用的一个实例第38-40页
  2.3.2 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考证第40-43页
  2.3.3 马克思的原意及其曲解第43-44页
  2.3.4 从地租和利息的比较分析驳“双重所有权”第44-46页
  2.3.5 不存在“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范畴第46-48页
3 所有权的构造性的历史分析第48-79页
 3.1 所有权的凝聚和发散第48-52页
  3.1.1 所有权凝聚和发散的含义第48-49页
  3.1.2 产权空间与权利关系第49页
  3.1.3 所有权主体的类型决定所有权人的权利实现形式第49-50页
  3.1.4 “机构”作为所有权主体的权利实现形式第50-52页
 3.2 所有权的原始发散第52-55页
  3.2.1 马克思关于原始公有的存在方式的思想第52-54页
  3.2.2 原始共同体的财产关系第54-55页
  3.2.3 “所有”关系的原始构造第55页
 3.3 私有制与所有权凝聚第55-60页
  3.3.1 小块土地私有瓦解原始公有第56-57页
  3.3.2 个人所有权的起源第57-59页
  3.3.3 个体劳动与个人所有权凝聚第59-60页
 3.4 “产权陷阱”与所有权发散第60-68页
  3.4.1 所有权重新发散的历史前提第60-61页
  3.4.2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早期分离不影响(狭义)所有权凝聚第61-62页
  3.4.3 “产权陷阱”第62-63页
  3.4.4 “产权陷阱”:控制权产生的必要条件第63-64页
  3.4.5 古典企业:个人所有权的实现形式第64-65页
  3.4.6 所有者退出直接生产过程第65页
  3.4.7 现代企业:共同所有权的实现形式第65-66页
  3.4.8 “控制权”的独立:所有者再现于企业第66-68页
 3.5 控制权与哈特的“合同不完全”第68-73页
  3.5.1 完全合同和不完全合同第68-69页
  3.5.2 合同不完全与控制权无关第69-70页
  3.5.3 “剩余权力”概念质疑第70-71页
  3.5.4 控制权的产生不依赖于合同不完全第71-72页
  3.5.5 控制权>完全合同第72-73页
 3.6 “发散——凝聚——再发散”定律第73-76页
  3.6.1 原始公有:所有权原始发散第73-74页
  3.6.2 私有:所有权凝聚第74页
  3.6.3 共有:所有权完全发散第74-75页
  3.6.4 私有不可能永恒第75-76页
 3.7 所有权的图解第76-79页
4 所有权的构造性的特殊分析第79-102页
 4.1 论“共有制”第79-83页
  4.1.1 历史上的共有第79-80页
  4.1.2 共有制不构成“二重所有”第80-81页
  4.1.3 共有制的本质第81页
  4.1.4 共有制的兼容性第81-82页
  4.1.5 共有制的历史作用第82-83页
 4.2 共同所有权的分权构造第83-87页
  4.2.1 共同所有权表现为分权构造第83-84页
  4.2.2 归属权:共同所有权的权利第84页
  4.2.3 剩余索取权:出资者保留第84-85页
  4.2.4 “两权分离”的确切含义第85-86页
  4.2.5 控制权制约经营权第86-87页
 4.3 “共有制”的核心问题:控制权的安排第87-92页
  4.3.1 控制权的安排第87页
  4.3.2 股权分散化与“经理革命”第87-88页
  4.3.3 股权重新集中与所有者重新夺回控制权第88-90页
  4.3.4 关于经理控制的解释的评析第90-92页
 4.4 股权与债权比较分析第92-94页
  4.4.1 债权排斥控制权第92-93页
  4.4.2 股权需要控制权第93页
  4.4.3 股权产生控制权第93-94页
 4.5 法人财产、法人财产权以及所谓“法人所有权”第94-99页
  4.5.1 法人财产不是法人的财产第95页
  4.5.2 法人财产的主体是出资者第95-96页
  4.5.3 法人财产权:与共同所有权分离的经营权第96-97页
  4.5.4 公司是市场主体≠公司是自身的主体第97-98页
  4.5.5 不存在“法人所有权”范畴第98页
  4.5.6 “法人的所有权”本质上是“出资者所有权”第98-99页
 4.6 关于经营权第99-102页
5 国企所有权的构造性分析第102-108页
 5.1 国企所有权的构造性特征第102-103页
 5.2 国企所有权的权能结构第103-106页
 5.3 国企所有权分权构造原理第106-108页
6 国企所有权的现实构造第108-115页
 6.1 国企所有权的缺位构造格局第108-113页
 6.2 国家所有权的虚伪性第113-115页
7 公有制的本义第115-129页
 7.1 “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理解第115-118页
  7.1.1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第115-116页
  7.1.2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误解及其澄清第116-118页
 7.2 公有制的存在方式的历史考察第118-120页
  7.2.1 “共同占有”和“个人占有”的双重方式第118-119页
  7.2.2 “个人占有”实现“共同占有”第119-120页
 7.3 论“份地”第120-125页
  7.3.1 “份地”的范围第120页
  7.3.2 “份地”的分配第120-122页
  7.3.3 “份地”不是私有财产第122-123页
  7.3.4 “份地”的临界点:出让权第123-124页
  7.3.5 “份地”的现代形式:企业第124页
  7.3.6 “份地”的本质:局部占有第124-125页
 7.4 公有的本质:共同占有+个人占有第125-129页
  7.4.1 正确理解公有的前提第125页
  7.4.2 公有的所有者:“集体人”第125-126页
  7.4.3 “集体人”的特征第126-127页
  7.4.4 “集体人”的“占有”决定公有的实现第127-129页
8  社会主义公有制释义第129-136页
 8.1 "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命题第129-134页
  8.1.1 问题的提起第129-130页
  8.1.2 "重建劳动者个人所制"的含义第130-131页
  8.1.3 对所谓"恩格斯解释"的解释第131-133页
  8.1.4 马克思的"注解"第133-134页
 8.2 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精髓:劳动者群体行使控制权第134-136页
  8.2.1 "直接结合"浯焉不详第134页
  8.2.2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的"阿基米德点"第134-136页
9 全民所有制的实现方式第136-142页
 9.1 全民所有制的本质特征第136-137页
 9.2 宏观权能的政治赋予第137-138页
 9.3 微观权能的天然赋予第138-142页
10 “股份化”质疑第142-146页
 10.1 “股份化”不是唯一选择第142-143页
 10.2 公司本质与国企改革第143-146页
11 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传统国有制之解构第146-155页
 11.1 所谓传统国有制第146-148页
 11.2 传统国有制解构的必然性第148-153页
 11.3 传统国有制解构的方式第153-155页
12 立法建议:全民所有制之重构第155-169页
 12.1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权利总纲第155-158页
 12.2 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的归属权第158-159页
 12.3 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的控制权和监督权第159-164页
 12.4 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的剩余索取权第164-166页
 12.5 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的经营权第166-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经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下一篇:证券市场监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