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表目录 | 第15-17页 |
图目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引言 | 第18-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蒙古栎与辽东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蒙古栎与辽东栎资源调查与区划 | 第28-4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调查范围确定 | 第28页 |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8-31页 |
·相关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6页 |
·蒙古栎、辽东栎在我国分布规律 | 第31-34页 |
·蒙古栎、辽东栎资源分布与区划 | 第34-44页 |
·蒙古栎与辽东栎在我国总体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变异分析 | 第48-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49页 |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蒙古栎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特征及淀粉含量比较 | 第49-51页 |
·蒙古栎不同种源间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的地理变异 | 第51-52页 |
·蒙古栎不同种源种子表型特征和淀粉含量的聚类分析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不同种源辽东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变异分析 | 第54-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辽东栎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特征及淀粉含量比较 | 第55-56页 |
·辽东栎不同种源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页 |
·辽东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的地理变异 | 第56-57页 |
·不同种源种子表型特征和淀粉含量的聚类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蒙古栎与辽东栎优良单株和优良类型选择 | 第59-78页 |
·选优区域概况 | 第59页 |
·研究方法 | 第59-62页 |
·初选优树方法 | 第59-60页 |
·选优标准 | 第60页 |
·选优步骤 | 第60-61页 |
·具体调查指标 | 第61页 |
·优良单株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61页 |
·天然群体类型划分与优良类型选择 | 第61-62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77页 |
·优树初选结果及经济性状变异分析 | 第62-63页 |
·单性状优树选择 | 第63-66页 |
·优良单株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6-68页 |
·综合多性状优树选择 | 第68-70页 |
·天然群体类型划分与优良类型选择 | 第70-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8-84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讨论 | 第80-81页 |
·蒙古栎与辽东栎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立 | 第80页 |
·利用表型与品质的相关性进行良种选择 | 第80-81页 |
·关于蒙古栎与辽东栎良种选择体制的探讨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4页 |
·开展蒙古栎与辽东栎现有林结实量调查与开花结实机理研究 | 第81-82页 |
·蒙古栎与辽东栎现有林资源的经营管理 | 第82页 |
·扩大蒙古栎与辽东栎良种选择范围 | 第82页 |
·加大对蒙古栎与辽东栎蛀果害虫发生规律及种群数量调控研究 | 第82-83页 |
·加大对于蒙古栎与辽东栎栎实的综合利用研究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附录 | 第94-127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