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四足机器人仿生控制方法及行为进化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1页
   ·引言第12-13页
   ·仿生四足机器人研究现状第13-29页
     ·仿生的概念第13页
     ·国外仿生四足机器人研究现状第13-27页
     ·国内仿生四足机器人研究现状第27-29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课题来源第2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仿生四足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第31-49页
   ·四足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第31-42页
     ·四足动物的运动构件分析第31-34页
     ·摆动腿的运动学分析第34-41页
       ·摆动腿的正运动学分析第36-38页
       ·摆动腿的逆运动学分析第38-41页
     ·着地腿的运动学分析第41-42页
   ·四足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第42-48页
     ·拉格朗日方程第43-44页
     ·四足机器人单腿动力学方程第44-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仿生四足机器人样机设计第49-77页
   ·仿生四足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第49-62页
     ·四足机器人腿机构设计第50-54页
     ·四足机器人本体结构第54-62页
       ·驱动方式分析第55-56页
       ·驱动电机分析第56-57页
       ·传动方式分析第57-58页
       ·关键器件选型第58-62页
   ·仿生四足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第62-66页
     ·控制系统结构第64页
     ·控制系统硬件构成第64-66页
   ·仿真平台第66页
   ·关节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第66-76页
     ·控制原理第67-68页
     ·PID控制算法实现第68-76页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参数优化第68-69页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整定原理第69-70页
       ·RBF辨识网络的学习算法第70-72页
       ·控制算法第72页
       ·仿真实验第72-76页
   ·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基于生物激励的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第77-105页
   ·四足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第77-79页
     ·基于模型的方法第77页
     ·基于行为的方法第77-78页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第78页
     ·基于生物激励的方法第78-79页
   ·中枢模式振荡器第79-82页
     ·CPG的功能第79-81页
     ·CPG的优点第81-82页
   ·具有本体感觉的CPG第82-91页
     ·相互抑制的CPG第82-84页
     ·具有本体感觉和动态连接机制的CPG第84-90页
       ·生物学背景第84-86页
       ·CPG振荡单元模型第86-87页
       ·振荡单元特性分析第87-90页
     ·具有本体感觉的CPG第90-91页
   ·基于CPG的四足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第91-99页
     ·四足动物的步态简介第91-92页
     ·四足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第92-99页
       ·仿真及实验第92-94页
       ·本体感觉实验第94-99页
   ·基于CPG的反射控制第99-103页
     ·姿态反射第99-101页
     ·避障反射第101-103页
   ·小结第103-105页
第5章 四足机器人的行为进化第105-120页
   ·动物的行为进化第105-107页
     ·动物的行为分类第105-106页
     ·动物的行为学习第106-107页
   ·强化学习第107-111页
     ·Q学习第108-109页
       ·更新规则第108页
       ·Q学习算法的步骤第108-109页
       ·Q学习的收敛性第109页
     ·Q学习的神经网络实现第109-111页
   ·基于强化学习的四足机器人自主导航第111-114页
     ·环境描述第111页
     ·动作空间第111页
     ·强化信号第111-112页
     ·仿真实验第112-114页
   ·基于遗传算法的四足机器人步行学习第114-119页
     ·遗传算法第115-116页
     ·四足机器人步行学习第116-119页
       ·CPG网络结构第116-117页
       ·编码方案第117页
       ·遗传操作第117-118页
       ·仿真实验第118-119页
   ·小结第119-12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3页
   ·工作总结第120-121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21-122页
   ·未来工作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无线通信监控系统项目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