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阐释学方法的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图目录 | 第8页 |
| 表清单 | 第8-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背景 | 第9页 |
|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和蓬勃发展 | 第9-10页 |
| ·现代阐释学发展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现代阐释学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现代阐释学方法 | 第12-13页 |
| ·现代阐释学方法的几个核心概念 | 第13-15页 |
| ·现代阐释学方法与质的研究 | 第15-16页 |
| ·现代阐释学方法为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 ·现代阐释学方法对质的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 ·现代阐释学方法对质的研究的影响 | 第16页 |
| ·现代阐释学方法在两个层面上的借鉴意义 | 第16-20页 |
| ·方法论层面 | 第17-19页 |
| ·具体方法层面 | 第19-20页 |
| ·主要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20页 |
| ·现代阐释学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1-27页 |
| ·研究方案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研究流程图 | 第21-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 ·三种角色 | 第22页 |
| ·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 ·访谈设计思路 | 第23页 |
| ·计算机辅助分析工具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24页 |
| ·质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现代阐释学方法 | 第25页 |
|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第25-27页 |
| ·研究的信度 | 第25页 |
| ·研究的效度 | 第25-27页 |
| 第4章 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个案 | 第27-53页 |
| ·个案研究的背景 | 第27页 |
| ·个案研究的数据收集 | 第27-28页 |
| ·编码系统的建立 | 第27-28页 |
| ·编码数据的使用 | 第28页 |
| ·个案研究的收集数据及阐释学分析 | 第28-49页 |
| ·对项目研究目的的前理解 | 第28-29页 |
| ·对项目研究意义的阐释学循环分析 | 第29-49页 |
| ·关于团队合作因素的现代阐释学解读 | 第49-53页 |
| ·团队合作因素 | 第49-51页 |
| ·如何建立大学支持中小学合作研究的优秀团队 | 第51-53页 |
| 第5章 结论与今后发展 | 第53-56页 |
|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项目研究对实验校教学研究工作有促进作用 | 第53页 |
| ·项目促进了实验校教师专业发展 | 第53页 |
| ·项目促进了实验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 | 第53页 |
| ·项目促进了大学实验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第53页 |
| ·项目促进了大学研究生的成长 | 第53-54页 |
| ·项目促进了大教育生态系中各角色的专业发展 | 第54页 |
| ·研究者反思 | 第54页 |
| ·后续研究 | 第54-56页 |
| 尾注 | 第56-5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